源自世界黄金协会公开的消息,整个2023年全球各国、地区的央行(或者是类似机构)售出与购买黄金后的净增量达到1037吨,是最近数十年来的规模第二高的增持黄金高峰年份。
分国别来看,中国央行在2023年的黄金净增持有量225吨,超过全球央行总新增数量的20%。全球金融环境动荡,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规避情绪日益高涨,这是引发“全球购金热”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基于对美债风险的管控,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在持有的美债到期后,没有选择主动增持,而是在推动进口的同时,将部分外汇投资在黄金市场,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
报道称,除了央行“这种官方机构在增持黄金外”,中国的民间黄金消费热度也很高。2023年,全国黄金消费量为1089.69吨,同比增长8.78%——民间消费量,也超过了全球黄金销量的20%。
顺便辟个谣吧
中国的黄金产量、消费量已连续十多年都是全球第一,网络上存在着“印度黄金消费量全球第一的谣言”。以2022年为例,印度黄金消费量在750至800吨区间,而且是最近六年来的新高。
同期,中国黄金消费量再一次超过1000吨,而且还是建立在“比上年减少10.63%的基础上的”。即便如此,印度黄金消费量都低于中国,更别谈其他年份中印两国黄金消费量的差距了。
2023年,印度的黄金消费量较上年下降3%,至747.5吨左右,不到中国黄金消费量的70%,差距变得更大了。有数据为证,有请那些一直宣扬印度黄金消费领跑全球的人闭嘴吧!
除了中国,俄罗斯也在增持黄金
截止到2023年年末,俄罗斯央行持有的官方黄金储备扩张至2350吨,成为仅次于美国(官方黄金储备超过8100吨)、德国(3353吨)、意大利(2452吨)、法国(2437吨)之后的全球第五名。
截止到2023年年末,中国黄金储备提升至2235.41吨,位居全球第五。南生注意到,数年前中国的官方黄金储备数量还略高于俄罗斯,但后来俄罗斯大幅减持美债,积极增购黄金,排名发生互换了。
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加元、澳元、瑞士法郎、瑞典克朗等储备货币不同,这些信用货币都存在着通胀风险。通货膨胀,甚至被一些经济分析人士定性成“信用货币的天然劣势”。
但黄金,天然货币属性叠加黄金供应稳定的特征衍生出黄金的避险属性和抗通胀属性——这个是黄金与当代信用货币相比,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劣势。
说优势,大家都清楚,黄金具备抗通胀效应,现在的黄金价格与数年年前相比,上涨很多了。但黄金在地球上的储量有限,产量不能和人类的商品、服务产出增长匹配,被迫取消“货币功能”。
当前,黄金主要剩余的功能变成了“增加主权货币信用,有利于主权货币国际化,承担国际贸易和债务支付角色,稳定的价值储备功能”等。现在,黄金再度被中俄两国央行重视,凸显其战略意义。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