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惨了,新发一只基金出来,结果除了自己人,外面根本没人买。
更扎心的是,这样的倒霉蛋还不止一个。
3月6日成立的某债券发起式基金,从去年12月6号开始募集,顶满了三个月的募集期,给了基民足足三个月的时间,愣是无人买账。
最终只有1户认购,还是发行人自己,自购1000万,踩着发起式基金最低门槛成立。
2月28日成立的某股票型基金,认购户数稍微强那么点,足足有5户,总认购规模10000026元。
但除了管理人自购的1000万以外,剩下的4户均是自家公司员工冲量。
4位员工集体凑了整整26元,每人拿出自己的一顿早餐钱以表支持。
这金额不多,但侮辱性极强啊,咱就说对自家经理的水平还是不够自信啊!
整个2023年,像这样新发基金有效认购户数为1户的,就有25只。 公募基金只有1户认购还能成立,是因为这些都是发起式基金。
发起式基金只需要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基金经理作为发起人认购1000万以上就能成立,不过发行人持有期要不少于三年。
发起式基金不用考虑公募基金2亿元的发行门槛和200人以上人数限制,相当于降低了成立条件,但如果3年后规模还低于2亿元的话,则需要清盘。
这两三年基民没赚到什么钱,产品卖不出去,销售难度大,门槛较低的发起式基金就多了起来。年内成立的193只新基中,就有1/3的发起式产品,但销量嘛,还是平庸。何况有时候只有一人买,和有几十百来个人买,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为了确保成立,很多基金公司都是自掏腰包购买自家新产品,先发出来了再说,反正有三年时间。
于是部分新发基金,几乎快玩成了自娱自乐。
销量惨淡,归根结底还是基金这两三年把散户的信心给消耗的差不多了,亏个二三十个点都是少的,有的一亏就是四五十个点。深度套牢后,散户舍不得割肉,又被管理人躺着慢慢吃管理费。
最后基民亏得裤衩都没了,但别人管理费却旱涝保收,甚至有些还有隐藏的非阳光收入。就好比原本想找一个高手替您打牌,替您赢钱,结果高手不但牌打得臭,您需要自负盈亏,还得付给人家劳务费,还不能避免别人和对家串通,把您当兔子宰,然后一鱼两吃。
原本是想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但买基后发现,专业的人也办的一塌糊涂。要说真没水平吗?也不见得,基金经理自有资金高位逃顶的案例不少,明知行业过热,自己跑了却吆喝散户入场,重管理规模不重散户收益,散户亏钱关经理啥事呢?
散户上过当之后,还想用老套路拉人买单,也就没人相信了。
有时候信用没了,干啥都举步维艰,产品卖不出去也很正常。
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在只能自己玩去了。
这里是:大佛聊互联网金融(ID:lsdf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