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智慧驾驶领域的创新企业,佑驾创新正迅速将目光投向港股市场,寻求上市的可能。这背后暴露出了佑驾创新现金流紧张、盈利能力不足等多重困境。
然而,上市之路坎坷不平,上市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佑驾创新内部的净利润连续亏损、流动性压力,外部的市场竞争加剧、消费市场低迷等问题,都使其上市后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因此,佑驾创新在寻求资本支持的同时,还需同步解决运营上的挑战,将产品创新转化为实际盈利,才能真正体现上市的“疗效”。其未来发展将取决于能否稳定股东信心,并有效利用资本推动业务增长和盈利提升。
以下是正文:
2023年8月,佑驾创新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此后,佑驾创新就卯足了劲地进攻资本市场。
不过,面临着A股科创版上市要求愈发严格,IPO发行愈发紧缩的现状,佑驾创新如同黑芝麻等智驾行业内公司一样,将目光投向了港交所。
区别在于,佑驾创新的动作节奏快得惊人。
在今年5月中止了与国泰君安的上市前辅导委聘协议后,佑驾创新迅速地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佑驾创新对资本市场强烈渴望的背后是创新引力还是经营压力?其一连串举动是积极进取还是操之过急?我们可以从其财务指标和经营状况中挖掘出重要的线索。
企业的成长关键时期,急需输入新鲜血液。
从许多财务指标上看,佑驾创新是当之无愧的“成长型”企业。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2.79亿元和4.76亿元,2022至2023年增长率达到70.61%。其主营业务收入由2021年的1.7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总比重由98.8%变为81.1%。可见,公司的业务不仅在实现稳步增长,而且越发趋于多元化。(如图1)
同许多智驾领域的科创企业,佑驾创新的高速增长由创新驱动,这一点在其财务报表上也有体现。
2021年至2023年,佑驾创新研发开支分别为8220.1万元、1.39亿元、1.5亿元,实现了稳步增长。(如图1)
佑驾创新的发展潜力在递交IPO之前就吸引了不少资本的青睐。自成立以来,公司已经完成了17轮融资,也留下了创始人刘国清博士在浦东机场拿下阿里集团吴泳铭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的佳话。
不过就算是这样,佑驾创新也面临着和同领域其它科创企业一样的“生长痛”——营业收入的增长无法掩盖其盈利能力不足。2021年至2023年,其净利润亏损1.40亿元、2.21亿元、2.07亿元。(如图1)
图1
利润不足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尤其是在流动性方面。2021年至2023年,其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52亿元、-2.55亿元、-2.76亿元。(如图1)
对于这一情况,公司董事会也在招股书中坦言,考虑到公司的可用資源,包括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经营性现金流量、可用银行融资以及预计所得款项净额,其资金只够维持12个月。
对于佑驾创新这样的“成长型”科创企业而言,外部新鲜“血液”的注入显得至关重要。
考虑到这些因素,佑驾创新迅速转向港股确实情有可原。虽然其盈利能力作为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来说不太够的,但其巨额研发投入带来的发展潜力也能帮助其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关注。
招股书显示,公司估值一度高达53亿元。在当前公司盈利能力匮乏的情况下,高估值从侧面展示出了公司未来巨大的潜能。
佑驾加快进军港股,能否缓解其当前困境?
佑驾创新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财务报表的压力,还有来自公司实际运营的压力。
国内消费低迷对整车厂和Tier1都有着不小的影响,而这两类主体恰好是佑驾创新的主要客户。佑驾创新招股方案中有提到,其客户主要为整车厂和Tier1,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为78.0%。
在这样的客户占比下,主机厂和Tier1势必会将寒流传递给上游的佑驾创新,其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负面影响,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与此同时,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汽车产业链上有天生的劣势:佑驾创新等企业不能和车厂一样,直接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的驾驶数据接触。然而,智慧驾驶方案极其依赖大数据的支持,这种劣势会导致其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敌车厂自研的解决方案。
以上种种因素都在推动着佑驾创新前往资本市场寻求变数和支持。但不幸的是,公司在运营上的压力也在一步步的侵蚀资本市场对佑驾创新的信心。
虽然佑驾创新实现了6年完成8轮融资的好成绩,但其股东们后撤举动明显。
早在数年前,一部分佑驾创新投资人已经开始了减持套现。
佑驾创新招股书详细披露了吴泳铭的投资轨迹。在2015年3月18日,他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以250万元的价格认购了价值14.71万元的注册资本。仅五天后,他再次追加投资,耗资200万元,获得了8.65万元的注册资本。
到了2019年1月至4月期间,吴泳铭通过向鑫榕投资、上海泓津、北京四维等机构进行股份转让,累计套现高达3060万元。
不仅吴泳铭有所动作,佑驾创新的其他联合创始人也在进行股份转让。2016年11月,刘国清向公司前董事闫胜业转让了部分注册资本。
在2018年1月,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吴建鑫及闫胜业等人集体向合创智能转让股份,再次套现约420万元。
到了2021年4月,刘国清、杨广、周翔、王启程各自将手中的股份变现,各自套现300万元,合计1200万元。
通过这三次减持,刘国清及其团队累计套现了1627.79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佑驾创新递交IPO前,汉邦高科和韬略基金已经退出其股东名单,标志着他们的投资阶段结束。
这些动作不单纯是股东们热情消减的表现,也预示着资本市场对佑驾创新信心在衰退。
因此,为了阻止投资者的流失,佑驾创新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根据股东协议条款的明确规定,投资者在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之后,其所享有的撤资权和赎回权将自动失效。
如果佑驾创新成功上市,管理庞大的股东群体确是一大考验。若不能有效稳定股东信心,上市后或将面临显著的抛盘压力,这对公司的股价和市场表现将构成不小的风险。不过,招股书提及的为期12月的股票禁售期为佑驾争取了一定的喘息时间。
所以,在考虑以上所有因素的情况下,佑驾创新加快上市步伐确实算不上操之过急,而是真正出于公司实际发展的需求。上市成功能缓解公司各方面的压力,更多资金流入也能拔高公司发展的上限。不过最终“疗效”如何,还得看佑驾创新能不能将创新转化为应用、用资本创造出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