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最近,有消费者在上海某烘焙店摆放面包的橱柜里发现蟑螂。没想到,商家愿意赔偿5000元,却要求消费者先删除在社交媒体上传的相关视频。无独有偶,前几日一名消费者在某奶茶店点了饮品,认为其“不好喝”,孰料,该店员工第二天没有提前和他联系,就找上门来请求删除差评……不知从何时起,想要给商家一个差评,变得越来越难了。(澎湃新闻)
发端于电商平台的“买家评分”,曾经创造性地解决了线上购物的“信息不透明”“消费者不信任”的难题。“真实的购物评价”,成为了后来人进行消费决策的重要参考。而有了这一机制的存在,也倒逼着卖家有了更多压力和动力来确保质量、优化服务。基于同样的逻辑,后续又有各类“点评”类网站兴起,“所有人给所有店打分”的盛况,也一度令人印象深刻。而直至今日,这套曾经行之有效的机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个越来越被大家所意识到的事实是,如今的“买家评价”越来越不真、不准了。很多高分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少消费者冲着“五星”而来,结果却是踩坑上当,败兴而归。而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很多人都在感慨,“想要给一个差评越来越难了”。为了让人“不打差评”“删除差评”,商家们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有耍横玩硬的,比如说通过电话自扰、言语威胁。当然了,也有“抛出糖衣炮弹”“哭天抹泪动之以情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无非是“删差评”。
无论你吃软还是吃硬,商家总有办法让你删差评。面对“店员可怜巴巴的央求”、面对商家“诚意十足的补偿”,就算是铁石心肠,或许也会软下心来。当给差评变得越来越“不合算”、越来越有“道德负疚感”,那么给差评自然越来越难。按理来说,差评与否,本该是对“产品和服务”本身的评价,可如今,其似乎成了商家“运维能力”“公关能力”的比拼,这无疑是扭曲了评分机制的底层逻辑。
有专业的机构“刷分控评”,有商家处心积虑“维护客户关系”来消除差评,于是乎,我们似乎越来越逼近一个“无差评的世界”,但很显然,这是一个线上化的拟态,而非线下的实态。当差评越来越难,我们便离“真实”越来越远。消费失去了参照系,只会让买卖双方一同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