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国,近些年来一直都被视为是一个十分具有潜力的市场。
而我国的小米、OPPO等一众科技公司也在2015年开始大举进军印度,但事实似乎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随着中资企业逐渐扎根印度,其政府似乎已经成为了其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根据观察者网报道,在当地时间1月5日,印度税务情报局向小米科技印度公司下达了8800万美元的税款追缴通知,声称小米公司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未计入进口商品评估价值,因而违反了印度的《海关法》。
对此小米方面第一时间给出了回应,声称其印度公司经营过程中遵纪守法,正在与印度相关机构进行沟通以“消除误会”。而我国驻印度大使馆也为小米“站台”,要求印度方面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同时强调中国政府将会维护中国企业与公民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印度方面追讨税款给出的借口十分蹩脚。印度方面追缴项目的时间跨度长得离谱,包含了自2017年起至2020年三年内所有与特许使用费相关进口环节的税金。
而这一追缴项目在其他国家的税收征收中也没有定论,多数情况下这一部分都是不计入进口商品价格的。因而此次印度指责小米“逃税”完全就是一个用来打压中国公司的借口。
实际上,对于印度政府来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敲外企的“竹杠”了。
在2008年印度税务部门就曾要求微软缴纳70亿卢比的税款,而在2013年,印度又与诺基亚产生了税务纠纷,最终判定诺基亚缴纳3.83亿美元的罚款。同年,三星也被印度的税务部门要求补缴2.07亿美元的税款。借税务之名“敲诈”已经成为了印度政府的“传统艺能”。
而此次“查税”风波中受到影响的也不仅仅是小米一家,包括OPPO、一加等多个中国手机品牌都或多或少遭到了调查。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印度企业第一次对中国企业出手了。此前印度就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在印度掀起了一波封禁中国手机APP的风潮,其根源还是在于印度的相关软件开发根本没有实力与中企进行竞争,为了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印度才选用了这一毫不讲理的“招数”。
如今印度政府转而向小米发难,也是为了帮助其国内手机产业对抗中国品牌罢了。莫迪政府在2020年初就曾提出智能手机制造产业印度本土化的目标,为此甚至是“下血本”,推出了5000亿卢布的产业奖励计划。
如今印度本土智能手机制造企业诸如奥吉等品牌逐渐崛起,小米等中国品牌自然也成了莫迪的“眼中钉”。
只不过由于小米在印度还设有不少工厂,解决了印度产业与就业问题,印度方面才没有“赶尽杀绝”,但中企未来在印度的经营前景却也并不广阔。
如今小米公司开始配合印度财政部门走法律程序,那么事情到最后也无外乎两种结果,一种是在敲诈勒索之下双方达成和解,另一种便是小米维权成功。只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印度的营商环境与国家信用都会大幅下跌。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恐怕也没有更多的外资敢在印度投资了。自全球资本市场脱钩的印度,其未来经济的发展之路恐怕只会走得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