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金造假,最近央视曝光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件。不法分子在黄金中掺入金属铼进行造假,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不用更便宜的铜来造假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基础物理知识。黄金的密度是19.32克/立方厘米,铼的密度是21.04克/立方厘米,而铜的密度只有8.9克/立方厘米。在同样体积下,密度决定了物体的重量。如果用铜来造假,500克的金条体积就会明显大于正常金条,一眼就能看出破绽。
以前造假者常用铱,但现在铱金属价格已经涨到900元一克,比黄金还贵。所以不法分子转而选择价格相对便宜、密度又接近的铼。不过有人可能不知道,铼其实比黄金更贵重,而且市面上根本难以买到。
这个黄金造假案件让我想到当前市场上老翡翠鉴定中的密度问题。有些人说老翡翠是注胶染色的石英岩,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石英岩密度是2.65,树脂密度约1.11,两者怎么可能达到天然翡翠3.33左右的密度呢?
还有人说是用品质较差的天然翡翠注胶染色。这种说法同样存在漏洞。设想一下,如果将密度3.3的翡翠注入密度1.11的树脂,最终密度必然会发生变化。一块100克的翡翠注胶后,重量和密度都会改变。有网友说注胶后翡翠会更重,因为体积不变所以密度会更大,这种理解是对的。
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老翡翠的真伪鉴定其实并不难。关键问题在于利益驱动。有人会问:2024年前后的危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2024年前的危料拿不到证书,2024年后就可以了?有人说现在的危料品质提高了,但事实是那些以前品质不高的老料现在也能拿到证书。
密度检测作为鉴定珠宝的重要手段,能够揭示许多造假行为。但在利益面前,即便有了先进的检测技术,造假者依然会想方设法钻空子。就像黄金造假案中,不法分子专门挑选密度相近的金属来蒙骗消费者。
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普通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首选当然是到正规渠道购买,选择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其次要提高警惕,对价格明显低于市场的商品保持怀疑。最后,在购买贵重物品时,一定要索要正规检测证书和购物凭证。
你觉得在珠宝市场上,还有哪些常见的造假手段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