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合肥在投资市场上呼风唤雨,缔造各种投资神话。
先有京东方,后有蔚来,前几天合肥国资更是在欧菲光股票触及高位处时及时卖出,套现10亿,将筹码丢给游资六一中路,精准狙击。合肥产投先后减持13.7亿元,现不仅完全收回10亿元投资,还到手盈利3.7亿元。
又一次上演投资神话的合肥国资是怎么做到的?
合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爽文小说里的草莽逆袭史。
建国前后,合肥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7万,无论是经济、文化、地理条件都不如芜湖、六安等兄弟城市。但因“皖中”的优渥地理位置被国家领导人看中,一举成为省会。
合肥虽然当上了省会城市,但家底实在太穷,周围一众兄弟城市没有一个服气,过去很多年里,合肥一度被称为“孤岛”省会。这种“穷山恶水”的环境下,合肥要想逆袭翻盘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然而越是不可能,却越能闯出可能。后面合肥像是突然醍醐灌顶,精准抓住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风口,通过“以投带产”方式,最终成为最大赢家。
这其中以三次豪赌最为出名,2008年合肥力压众议,引入显示屏生产企业京东方,帮助其建设第一条6代LED生产线。2010年京东方六代线量产,打破日韩企业的封锁,结束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合肥的大胆注资,换来一个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京东方上下游产业链所带动的GDP总和超过合肥一年的经济总量。
此后合肥又以大代价向长鑫存储、蔚来汽车投来橄榄枝。最后长鑫存储吸引一大批半导体企业落入合肥;蔚来随着国内新能源市场爆发迅速崛起,给合肥政府的投资回报一度达到初始投资的5.5倍。
由此,合肥成为中国新能源之都,并被誉为“最牛风投城市”。追溯下来,每一次投资背后,合肥国资通过大胆押注,投资一个龙头,引来一大波配套企业,打造一个产业,并以此实现城市量级跃迁。
2000年合肥GDP为325亿,在全国所有城市的排名80名开外;2023年合肥挤进全国前20,GDP高达12673.8亿元,相较于2000年翻了整整26倍!
现在经济发展下行,很多地方政府都前往合肥“取经”,想借产业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然而这条路往往十分考验投资方的判断能力。资料显示,某地方政府的政策研究室曾发文深度剖析合肥模式,其中提到了一个细节:为了能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
也正因此,直到现在合肥产投模式在全国也是独一份。2023年,合肥总投资企业数达122家,合肥产投已成为2023一级市场出手次数最多的投资机构。
事实上,一个重要底层逻辑是,底蕴不足的合肥能逆袭的原因就是抓住了时代机遇,新能源、集成电路就是如此。而在被马云称为下一个千亿市场的前沿大健康领域,合肥也是积极布局。
目前合肥核心区规划面积5.08平方公里建设健康医疗产业园,重点打造生命健康创新轴,以及医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及装备、精准医疗产业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等组团。
中国老龄化加速,不仅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发展,不少国外企业如“赛时光”等日本生物健康企业也已通过京东等电商渠道推出各类抑衰补剂,积极布局中国市场。
除了时代机遇,投资还讲究时机,在合适的时机出手,往往事半功倍。2020年我国抑衰产业尚处蓝海时,日本生科企业便抢占市场,现如今一跃让“赛时光”占据我国高端抑衰市场60%的市场份额。
据京东商智数据显示,这类科技往往强调以抵御身体老化,实现精力回升、睡眠完善等效能辅助35-55岁人群,目前已经在近百万高净值人群中颇受欢迎。据传,有人为了能体验这种前沿抑衰科技,会在京东上一次性选购100多万。
以技术加码市场,一直都是投资市场上的惯例,但抓住了方向、时机还不行,还要抓住具体企业。
此次合肥市投资的欧菲光,曾是成为苹果在中国的重要供应商之一。2019年起,苹果为欧菲光带来每年超过百亿的营收,也让这家公司市值最高飙升到700亿,风光无限。但2021年苹果终止采购关系,欧菲光的另一大客户华为也正经历寒冬。
同时“失去”两大业务支柱,欧菲光业绩暴跌,股价大幅跳水,走到了悬崖边。然而就在此时,合肥看中其车载镜头业务对新能源产业链的补充,果断出手救助。
最后欧菲光复活,给合肥带来产业集群效应。华为2023年起死回生,欧菲光摇身一变成为华为手机摄像头模组的主要供应商,此后悄然实现业绩反转,起死回生。
今年以来,欧菲光业绩持续增长,11月5日欧菲光收盘达17.3元/股,合肥国资抓住机会,成功“抄底”,实现产投-退市闭环。
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投资熟练的可怕。有人说,合肥是一座赌出来的英雄城市。但安徽省某位领导曾总结:“准确地说,合肥靠的不是赌博,是拼搏。因为,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才是抓今天赢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