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济网援引路透社报道,东南亚工业园开发者表示,目前一直有企业把工厂从中国迁往东南亚。如果美国下一任总统特朗普当选并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他在竞选时曾扬言要征收高达60%的关税,这一税率远高于其第一任期内实施的关税税率),预计这种企业迁移的趋势还会加速。基于这样的预期,东南亚工业园开发者正在增加中文翻译人员,同时为工厂准备地皮,以做好更多工厂转移和投资的准备工作。从这些举动来看,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一个信号:特朗普胜选或许会重塑全球供应链。
中国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经济发展迅猛,进而成为了“世界工厂”,众多商品源源不断地出口至美国。这本该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美国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中国也从中获取了经济收益。然而,部分美国人却逐渐产生担忧,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对自身的地位构成威胁,并且觉得中国抢夺了他们的工作岗位。特朗普上台之后,为了践行“让美国再次伟大”这一竞选承诺,便着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其背后的逻辑十分浅显:一旦提高关税,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就会随之上升,如此一来,美国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就会降低。
如果关税增加,我们出口商品到美国市场的成本就会上升。成本上升会使商品价格提高,而价格提高后,消费者会考虑成本因素,这就可能降低其购买欲望。一旦购买者减少,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就无法获取利润,他们可能会减少商品出口,进而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当关税提高时,企业若觉得在美国市场无利可图,就可能会考虑向其他国家出口,例如向一些关税较低的国家出口。这种出口方向的转变,或许会引发供应链发生变化。而且企业的产业转移,也会使某些地方的就业岗位出现变动。
据报道,在一场有关欧洲竞争力的小组会议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讲话并发出警告。他指出,由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欧洲存在分裂的可能性,并且还可能同时陷入与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战”。马克龙表示,下一届美国政府“会持续大力保护本国市场,这一做法有拆解欧美之间价值链的风险”。他着重提及一种情形:美国也许会通过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方式,迫使欧洲与中国脱钩,然而在此过程中,美国还会对欧洲征收巨额关税,一旦如此,欧洲便有分裂的风险。
事实的确如此,特朗普所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路线并非仅仅剑指我国,其对欧盟同样出手颇重。尤其是特朗普宣称要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到20%的关税,欧盟自然也未能幸免,在特朗普的政策下,欧盟必须成为美国优先之后才被考虑的对象。在马克龙表明态度之后,德国总理朔尔茨于柏林的钢铁行业游说活动中做出了与马克龙相呼应的表态。
从中可以明显发现,欧盟之中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洞悉了同时与中美对抗将会产生的后果。然而,欧盟目前依然对特朗普政权心存幻想,并且其内部存在着一股势力强大的反华力量。基于这样的情况,中国并不寄希望于“联合欧洲对抗美国”,而是选择了一种尽量减轻外部压力的应对策略。中国持续与欧盟进行谈判,若能达成共识自然是再好不过的结果;要是谈判破裂,中国也做好了应对预案,一方面,中国的电车正在非洲和东南亚拓展业务,这是一张底牌;另一方面,中国还有尚未使出的反制手段,这也是一张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