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网上炒作“去美元化”的舆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俄罗斯陷入俄乌冲突的泥潭以后,甚至有一些“俄系网红专家”炒作出了“俄罗斯一招废了美元”的奇葩学说。
然而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在12月4日“外贸银行投资论坛”上,“普先生”明确表示俄方从未推动“去美元化”进程。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占比高达47.7%,相比10月上升大约0.7个百分点,而欧元则从22.9%下降到了22.3%。那么被网红专家吹上天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得怎么样呢?
一、“双增长”的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去年11月美元的贸易结算占比仅为47.1%,也就说今年11月美元占比实现了同比、环比双增长。
明明美债总额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大关,为何网红专家炒作的“去美元化”没有出现,美元反倒越来越受欢迎了呢?
首先,俄乌冲突是美元最大的利好。俄乌冲突爆发当天(2022年2月24日)美元指数开盘价是96.2,截至本周五收盘(2024年12月20日)美元指数已经来到107.78的高位。
俄乌冲突让德法等国大量避险资本转移到美国市场,这为美元指数上行创造了外部条件。
其次,“鹰派”美联储也稳定了美元霸权。虽然今天的美元已经失去“美金”的金本位价值,但是在美联储长期维持高息政策的支持下,美元依然有非常强的保值作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12月19日举行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主席暗示明年会放缓降息步伐。综合多家华尔街巨头的预测,美联储很有可能长期维持超过3%的强势美元政策。
最后,AI浪潮也是美元霸权的重要基础。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布局新能源产业,“美元石油”的重要性越来越低,沙特、伊朗等石油大国已经开始接受人民币、欧元等非美元结算方式。
白宫政客当然清楚他们不可能永远限制新能源发展,他们现在已经把AI当成决定美元命运的“新赛道”。
目前全球AI产业最出彩的两家企业是英伟达和OpenAI,他们一个几乎垄断了高端AI芯片市场,另一个则研发出了性能强大的ChatGPT。虽然全球各国都清楚美债的潜在威胁,但是所有立志发展AI产业的国家都离不开用美元购买的AI产品和技术。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尴尬
虽然11月人民币占比从2.93%升至3.89%,环比增速创下惊人的32.76%;但是和去年11月高达4.6%的成绩相比,人民币的同比降幅高达15.43%。
对于一心想让人民币成为国际主流货币的我们来说,这种尴尬的现实肯定不能接受。“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受阻,主要和两大因素有关。
第一,“开闸放水”带来的贬值压力。去年11月我国的广义货币(M2)约为 291.2 万亿元,到了今年11月M2已经增长至311.96万亿元,快速增长的货币发行量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了明显的贬值压力。
虽然从国际信用评级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完全可以信赖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但是对于那些贸易额巨大的国家来说,他们显然不愿意为“开闸放水”的贬值代价买单。
第二,“贸易战”造成的影响。一聊到“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总有人会拿“中俄贸易没纳入SWIFTT统计”说事,似乎只要算上了这部分结算额,人民币国际排名就能大幅提高。
要知道今年前11月中俄贸易总额,还不到我国与欧盟、美国贸易总额的17%。中俄贸易非但没有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出多少贡献,反而招来了欧美国家对我国外贸的打压。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中俄贸易贡献的1.58万亿元结算额,11月人民币占比很可能不会出现超过15%的同比降幅。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刺激2025年经济增长的举措。其中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最大的就是,从“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透露,明年央行将会努力配合“化债”工作。这种“债务货币化”的政策趋势,将会进一步推动M2扩容。
如果我们对外汇市场放任不管的话,在“适度宽松”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很难保持稳定,这显然会妨碍“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增持黄金储备已经成为央行“保汇率”的首选政策。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1月我国重启了暂停半年的黄金储备增持计划,截至11月底今年我国已经通过五次买入操作,增持了大约33.8吨黄金储备。
虽然官方公布的增持黄金规模已经创下历史新高,但是高盛却还是觉得中国央行过于“低调”。按照高盛分析师丽娜·托马斯的说法,中国央行曾在10月份秘密从伦敦购入了55吨黄金,这远超我国今年增持的黄金总量。
结语
稳居全球第一大结算货币的美元,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去美元化”方面的风险,毕竟排在美元后面的货币没有一个能打的。
想要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保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成果,我们还需要继续扩大增持黄金储备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币成为价值稳定的世界主流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