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西装第一股到锂电池材料巨头,杉杉股份的崛起曾被誉为传统产业转型的教科书。然而,随着创始人郑永刚的突然离世,这家横跨新能源、偏光片、金融等多领域的资本帝国正经历着成立35年来最剧烈的震荡——市值蒸发超200亿、负债超246亿、核心业务利润被腰斩,一场由股权争夺引发的连锁反应,将企业的沉疴彻底暴露于聚光灯下。
2023年2月的冬夜,65岁的郑永刚在东京骤然离世,生前未预立的遗嘱在宁波商界投下一枚深水炸弹。原配长子郑驹与继母周婷的权杖争夺战随即爆发:从股东大会“双雄对峙”到资产冻结诉讼,从董事会席位更迭到经营战略分歧,这场持续20个月的“豪门之战”残酷撕开了企业治理的疮疤。
戏剧性的是,这场拉锯战以罕见的两败俱伤收场——郑驹虽在2024年末主动辞任董事长,但周婷掌舵后的杉杉股份并未等来喘息:控股股东杉杉集团质押股权比例攀升至91.66%,三家银行联合申请重整揭开了负债冰山一角,而核心管理层年均50%的流失率,暴露出权力真空期的失控乱局。上海金融法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Q1,涉及杉杉系企业的股权冻结案件已达47起,涉案金额超30亿元。
翻开杉杉股份2024年财报,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出转型代价:
更致命的是,两大核心支柱业务显露疲态:虽然负极材料2024年销量增长30%,但价格同比下滑22%吞噬了四川、云南一体化基地的成本优势;偏光片业务虽完成对LG化学的收购,但OLED技术替代浪潮下,其全球市场份额已从38%回落至31%。中金研究院指出,中国锂电材料行业产能利用率已跌破65%,价格触底可能延续至2026年,这对营收占比超60%的杉杉负极材料意味着持续失血。
危局之中,技术积淀成为杉杉最后的护城河。在成都研发中心,一场面向固态电池的军备竞赛已然打响:
颠覆性创新:硅基负极量产使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50Wh/kg,硬碳材料对钠离子的适配性达行业领先;
工艺革命:独创的3D蜂巢造粒技术将负极造粒效率提升70%,四川基地单线产能突破5万/年,推动吨成本下降15%;
全球研发网络:斥资15亿建设的南京偏光片研发中心落地,凸显OLED折叠屏用超薄偏光片(厚度<15μm)及车载防蓝光材料的突破,54项发明专利构筑专利墙。
这些创新正在改写游戏规则:2024年底,杉杉负极拿下宁德时代200GWh固态电池独家供货协议,其硅氧复合材料通过特斯拉4680电池验证;偏光片业务则打入苹果Vision Pro供应链,VR用Micro OLED偏光片良品率超95%。这些订单若能如期兑现,2025年或带来逾50亿新增营收。
站在2025年转折点上,杉杉的生死牌局已到摊牌时刻:
破局钥匙1:债务重组与战投引入
杉杉集团若进入司法重整,需以壮士断腕姿态剥离商管、医疗等非核心资产,预计可回笼资金超80亿。与宁德时代、京东方等产业链巨头的战投谈判,或成信用重建的关键。
破局钥匙2:价值链重塑
从材料供应商向解决方案商的跃迁势在必行:负极材料与电解液、铜箔的协同开发,偏光片与Mini LED背光模组的集成创新,均可能开辟30%以上的毛利率新赛道。
破局钥匙3:治理重构
周婷时代亟待修补三重断裂带:创始团队与新管理层的信任重建、技术派与资本派的权力制衡、短期偿债压力与长期研发投入的财务平衡。美的集团“家族控股+职业经理人”模式或是参考样本。
五、启示录:中国式转型的镜鉴
杉杉困局绝非孤例,其折射出中国产业转型的集体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