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RADER发现当前,美国股市中部分超级大盘股的波动性急剧上升,正将个股的“脆弱性”指标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极端水平,这一现象与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个股间剧烈相互影响的风险激增情景惊人相似。关税不确定性和利率变动的忧虑与之相互交织,使得美股虽然在指数层面上看似依然坚挺,实则暗流涌动,充满了不稳定性。
根据美银策略师提供的数据,基于2025年以来冲击的幅度和频率,标普500指数中前50大成分股的个股脆弱性——即这些股票的日内波动相对于其近期波动率的偏离程度,已经达到了过去30多年来的最高点。这一数据回溯期不仅包括了互联网泡沫时期,还涵盖了欧洲债务违约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重大金融事件。尽管主要股指依然在历史高位附近徘徊,但个股波动的加剧无疑为整个市场敲响了警钟,预示着潜在风险的增加。
Miller Tabak + Co.的首席市场策略师Matt Maley指出:“在过去三个月里,美股看似处于横盘震荡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掩盖了个股波动率急剧上升的事实。加上美债收益率的持续走高和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当前市场在高位的不稳定性远超以往。”
上月,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布引发了一场以英伟达为首的科技股抛售风暴,标普500指数中有多达70只个股出现了三倍标准差以上的极端波动,这凸显了个股风险可能迅速传导至整个市场的潜在威胁。美银美股衍生品研究主管Nitin Saksena表示:“DeepSeek事件充分证明,一个单一的催化剂就足以引发个股的集体异常波动,这与互联网泡沫时期个股间的共振效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早在去年,英伟达、特斯拉等巨型科技股因财报发布而经历剧烈波动时,美股的脆弱性指标就已经攀升至多年来的高位。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持续扩散:IBM在发布财报后股价出现了14倍标准差的史诗级波动,成为标普50大成分股中年内振幅最大的个股。此外,制药巨头默克和烟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分别录得了年内第二大负面和正面波动,这表明个股的脆弱性正在向其他行业板块蔓延。
巨型股的异常波动对大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为它们在指数中拥有极高的权重,一旦波动加剧,其冲击效应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对于坚持持有科技股敞口的投资者而言,配置低波动率的科技股或许是一种有效的避险策略。根据彭博行业研究Christopher Cain汇编的数据,自2024年初以来,罗素1000指数中波动率最低的科技股表现显著优于高波动率的同类股票。具体而言,彭博低波动率科技股因子累计上涨了22%,远高于高波动率群体的13%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