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转自通商荟
南通又一家上市企业将易主!
上市刚满三年,超达装备实控权生变!
实控人冯建军拟一次性甩卖公司超40%股份给三家购买方,并且放弃了剩余股份的表决权。
超达装备发布公告
2月25日晚,超达装备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冯建军分别与南京友旭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友旭)、济南泉兴环能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济南泉兴)、青岛海青汇创创新科技服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青岛海青)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
南京友旭、济南泉兴和青岛海青拟分别协议收购冯建军持有的超达装备股份中的2330万股股份、542.58股股份和470.37股股份,拟收购股份数量占超达装备总股本(截至2025年2月7日总股本,下同)的比例分别为29.32%、6.83%和5.92%。股份转让价格为40.5元/股,较超达装备筹划本次交易停牌前价格50.62元/股,大约打了八折。
同日,冯建军与南京友旭签署表决权放弃协议,转让完成后,冯建军及其一致行动人冯峰合计持有公司6.29%表决权,南京友旭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陈存友、陈浩、陈娇、倪香莲将成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
此次交易后,超达装备的控制权将发生变更。然而,本次股份转让、表决权委托相关事项仍需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合规性确认后方能办理股份协议转让过户手续,能否最终实施完成及实施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
公司指出,上述筹划的相关重大事项尚存在不确定性,敬请广大投资者关注公司后续公告,并注意投资风险。
创始人是如皋人
官网显示,南通超达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如皋市。
超达装备创始人冯建军是如皋人,出生于1963年,而他的公开履历只始于1998年,也就是说,冯建军35岁之前的履历几乎是空白。不过,中国的企业家都具有时代特色,根据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还是可以大致拼凑出冯建军发家的大致轨迹。
上个世纪80年代,南通已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模具厂,冯建军高中毕业后也就进入了模具厂当工人。南通与苏州、无锡都是“苏南模式”的样板城市,改革开放后就一直以集体经济为主,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转而学习温州的民营经济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建军于1998年创办了家族的第一个公司,超达模具配套有限公司。
2005年,超达机械成立。
公司主要为汽车行业客户开发包括汽车仪表板、顶棚、地毯、门板嵌饰板、中央通道、左右侧围、备胎盖板、行李箱内装件、发动机舱内装件、车内隔音隔热件等软饰件成型冲切模具;汽车座椅靠背、坐垫、头枕、扶手等发泡件模具;汽车整车主模型检具、总成检具、内饰件检具;非标工装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新能源电池箱体。
多年来,公司凭借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规模高效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性价比,获得了佛吉亚、安通林、泰佛、欧拓、安道拓、傲锐、佩尔哲、李尔等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广泛认同。从公司创办之初就开展了国际业务, 10多年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攻城略地”,目前已实现了约50%以上产品规模化出口。
从2005年超达机械(超达装备前身)创立至今,冯建军家族已与公司共同走过20年。成立之时,超达机械系由王爱萍、冯建国、王国军共同出资设立,其中,王爱萍系冯建军的配偶,冯建国系冯建军的哥哥,王国军系王爱萍的弟弟。
经历几番股权变动后,2008年10月,冯建军、冯峰各自持有超达机械90%、10%的股权。根据超达装备公告,截至此次权益变动前,冯建军、冯峰对超达装备持股比例分别为56.63%、6.29%,系公司实际控制人。
易主背后的目的
若这次交易顺利完成,超达装备的控制权将从冯建军家族交接至陈存友家族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上市之际,作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冯建军、冯峰曾承诺自公司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人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由公司回购该部分股份,而相关股份刚刚于2024年12月解除限售,至今仅两个月。
业内专家表示,实控人限售股解禁不久便计划大规模转让股份,可能主要是考虑借此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转型和资源整合,也可能是希望通过此次交易实现部分资产的套现,优化家族资产配置。此外,转让控制权也可能是一种应对市场变化和行业竞争的策略,通过引入更具实力的股东,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对于相关情况,超达装备方面表示,公司实控人通过转让股份引入具有产业协同效应的战略投资者,为公司带来新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等资源,助力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核心业务领域实现快速发展,推动公司战略转型。
对于此次交易的目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南京友旭)中显示,收购方实际控制人从事汽车零部件行业30余年,坚定看好中国汽车工业及汽车零部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并认为与上市公司在市场资源、国际化发展等领域具备较高的产业协同价值,故进行本次交易。
此次控制权变更,超达装备期望达成多方面协同。市场资源上,南京友旭及其实控人能帮其拓展销售渠道,整合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技术上,与协众国际在 “新能源热管理系统” 领域技术融合,开发新模块;产能与区域布局上,借助山东国资(济南泉兴)和青岛国资(青岛海青)的资金支持,加速新能源电池箱体产线建设,优化市场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