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作为新兴产业,正加速走向商业化。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当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上海松江为源点,已逐步形成了集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应用落地为一体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伍爱群认为,长三角区域应加强技术创新,完善区域产业链,助力长三角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高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部门工作多年,伍爱群在网络安全创新关键技术、海上卫星通信系统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在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在太空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卫星产业则是整个太空经济产业的主体。
以卫星互联网为细分赛道,上海松江初步形成了涵盖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卫星应用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其中,两大链主企业垣信卫星和格思航天在国际、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为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上海松江还发布了《松江区商业航天和空间信息产业卫星互联网细分赛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相关配套政策。
根据规划,到2027年,上海松江将实现商业航天和空间信息产业倍增式发展,全区商业卫星批量化智能制造能力达到300颗/年,在轨运营卫星数量达到600颗左右。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左右,卫星互联网相关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左右,其中,链主企业达到3家以上。力争成功创建卫星互联网领域市级特色园区,进一步提升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配套产业齐全,产业体系完整,商业航天产业链长、涉及众多行业领域。这一优势能够为商业航天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支持。”伍爱群说,建议长三角加强协同,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航天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与此同时,长三角要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完善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另外,要注重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将科技创新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出台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加强航天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