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要求企业不准强迫员工加班,甚至不要员工加班。很多媒体配合宣传,就说经济不内卷了,劳动者也不内卷了,就一定会刺激消费。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经济内卷模式似乎要靠权力系统来消除,劳动者内卷模式也要靠权力系统来消除。按照媒体的宣传来看,以前经济内卷,劳动者拼命内卷,有的劳动者打好几份工,拼命加班,只是为了多挣钱。当他们拼命加班工作的时候,创造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却没有促进消费,就等于盲目生产,而消费市场却哀鸿遍野。倘若让劳动者每周休息两天,每天让他们工作八小时,不让他们加班,那么他们就会有大量闲暇的时间去逛街,去消费,去生娃。只要有了大量闲暇的时间,劳动者就会花钱,要购买一些商品,购买一些服务,客观上刺激了消费,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劳动者不内卷了,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就会卖出去,实现市场上的生产和销售均衡,而不会出现一头沉的现象。这种简单的分析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并没有发现劳动者不愿消费的原因,只是配合有关部门的政策宣传,怎么说都是一劳永逸的。媒体向来喜欢做片面的报道,不喜欢看到全面的内容,或者看到了全面的,却只是报道片面的,报道人们喜欢看、喜欢听的,以此吸引流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谁把握了流量,谁就是王者,媒体也不例外。
流量会受到权力系统的操控,因为权力系统会控制舆论影响,控制媒体的言论,说是规范,其实是让媒体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报道有限的内容。在这种规范之下,媒体不得不做片面的报道,尤其要迎合权力系统的需要。明明很多媒体人已经看到了全面的问题,却只会报道片面的事情。倘若他们做了全面的报道,就会受到权力系统的监管,甚至言论会被删除,视频会被下架。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媒体故意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形成一种愚民主义倾向。要分析内卷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简单,而是比较复杂,要找到内卷的根源,也要找到消费降级的根源。劳动者内卷并不是他们喜欢的,而是因为他们挣的工资低,其他的福利待遇也很低,而物价却很高,刺激他们不断去加班,不断争先恐后地打几份工,多挣钱。资本渗透进社会每一个角落之后,把人们身边所有的事物都作价出售,而且卖的价格并不低廉。很多人进入城市,买了楼房,买了汽车,同时也背负了房贷和车贷,要想还清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他们为了还债,就要加班,多打几份工,努力让生活变得好起来。倘若从社会倡导的风气来看,勤劳是美德,加班也就成了美德,多打几份工当然也是美德,无可厚非。但对于人性来说,却是一种摧残。
人活着要体验到美好,体验到幸福,而不是整天累成狗一样地去加班,去多打几份工。当很多人都在内卷的时候,就证明社会制度出了问题,也证明劳动者的待遇偏低,尤其是工资待遇非常低。很多劳动者都买不起楼房,买不起汽车,但他们可以贷款去购买,就等于背负了债务。要想还债,并不那么容易。是债务催逼着他们努力奋斗,逼着他们内卷。要消除内卷,并不是一纸政令就能完事的,需要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提高劳动者其他的福利待遇,降低物价,才能真正消除内卷,刺激消费。但现实并非那么理想,看看永远居高不下的楼价,再看看人们工资涨幅永远赶不上物价涨幅的状况,就知道劳动者为什么内卷了,也知道消除内卷并不是那么简单了。
消费刺激不起来,还是劳动者手里的钱太少,社会福利待遇太低的缘故。后疫情时代,很多人知道得病以后必须自己花钱看病,没钱不能看病,就不敢胡乱消费了,该省的就省下了。他们挣了钱之后,要存到银行里,不会花光花净,而且会实现消费降级,以前要买昂贵的东西,现在买相对便宜的,而且会买网络上很多便宜的东西,等于省了钱。倘若社会层面出现了医疗费用全免的情况,那么劳动者挣的钱就会流向消费市场,不会担心医疗费用,也不会担心生命安全。并不是不能实现医疗费用全免,而是应该实现的那一部分钱投入了别的领域。劳动者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倘若给劳动者的待遇过低,没有给予劳动者应有的福利待遇,那么劳动者就会自己想办法,会开源节流,会省钱,等待办大事。只有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提升了,物价水平降低了,医疗费用也降低了,甚至医疗费用全免,教育费用全免,让医疗和教育真正成为有利于人民发展的事业,劳动者才会挣了钱去消费,而不会攒钱办大事了,因为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了。倘若只是认为劳动者不内卷了,就会刺激消费,怎么说都是比较幼稚的。
刺激消费的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要实现医疗、教育费用全面,让劳动者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暖和幸福,才能真正拉动内需,激消费。不然只是舍本逐末,过一段时间就又会实现内卷,而消费也始终刺激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