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一年一度的“投资界春晚”如期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上演,但这一次,“股神”巴菲特不再只是那个谈笑风生的投资长者,而是一个对全球经济风险敲响警钟的“清醒者”。在202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的开场第一问,巴菲特便直击要害:当下全球最令人忧心的不是市场波动,而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正在把“贸易”变成“武器”。
“贸易不应该被当成武器使用。”这句话,巴菲特说得不紧不慢,却重如千钧。在如今这片被贸易保护主义与关税狂潮席卷的经济版图上,巴菲特的话显得尤为刺耳,尤为真实。在这个资本被裹挟、全球产业链被割裂、国家间对抗被制度化的时代,他依旧在强调常识,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共同繁荣。这不是“老派情怀”,而是资本主义最基础的理性逻辑。
回望美国历史,巴菲特用朴素却极具穿透力的语言提醒我们,美国的强大来自于“做棉花、做烟草”,不是因为关税壁垒,而是靠着把自身优势嵌入到世界经济网络中。他直言,美国应该继续做最擅长的事情,而不是搞一场以消费者为代价、以全球不安为代价的关税战。
这一番表态,毫不掩饰地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特别是其“关税治国”“惩罚性征税”的核心政策。尽管巴菲特向来回避政治评论,但这一次,在CBS的采访中,他罕见地打破沉默,暗示关税政策是一种“战争行为”。是的,你没有听错。不是外交语言,不是婉转修辞,而是战争。
巴菲特明确指出:加征关税的最终代价,将落到每一个普通消费者头上。表面上是对外“施压”,实质上是向内“割肉”。通胀的暗流早已开始在民众的购物车里涌动,成本转嫁的链条正悄然吞噬美国工薪阶层的最后一点稳定。而这些,却被特朗普包装成“国家安全”“制造业回归”的胜利叙事,变成一场近乎精神胜利法的政治营销。
巴菲特不是没有见过风浪的投资老将,但连他都在股东信中特意强调:“稳定的货币体系需要政府的智慧与审慎。”他用的是“wisdom and restraint”,而恰恰这两点,是当下特朗普治下最为稀缺的政治品质。
更大的危险还在于,这种将贸易工具化、货币武器化、外交战争化的趋势,正对全球金融系统造成深层次冲击。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资产配置路径,产业资本陷入战略观望,国际市场风险偏好整体下降。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华盛顿那些以“美国优先”之名行“全球对抗”之实的决策。
特朗普不仅将贸易战当做外交工具,更将其作为巩固选票的政治游戏。“对中国加征关税”“对欧盟征税制裁”“对日本施压谈判”早已不是新闻,而是日常。而现在,他甚至将矛头指向美联储,试图将货币政策变成白宫操控的扳机。对鲍威尔的强硬批评,对利率政策的指手画脚,正在逐步侵蚀美联储的独立性。而一旦货币政策失去专业判断与政治中立,美国的财政信誉将不再稳固,美元霸权也将陷入结构性衰退。
巴菲特显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在2025年股东大会上,不顾现场的温吞气氛,频频提及“平衡”“稳定”“专注自身优势”这些听起来不性感、却至关重要的词汇。他的意思很清楚:如果美国继续把世界当成一场博弈场,最终可能把自己困在自己织的陷阱里。
问题是,这样的声音在今天的美国还能传多远?在白宫的钢铁关税、芯片禁令和跨国供应链打击面前,这些来自“资本世界最理性声音”的提醒,是否只是一声声回荡在奥马哈会议厅里的孤独回响?
全球经济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分叉口。一个是回归理性合作,共同繁荣的轨道;另一个是被政治操弄撕裂的碎片化未来。而当一个个国家被迫在“跟随美国”或“被排除体系”之间做出选择时,真正被牺牲的是全球的普通人、制造业工人、小企业、消费者。
巴菲特用他的方式做出了抵抗。他没有怒吼,没有政治口水,但他的那句“贸易不是武器”,或许是今天全球投资圈里最需要反复咀嚼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