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4年10月,澳大利亚贸易部长法雷尔的一番表态引发国际舆论哗然。他公开宣称,中国是澳大利亚“钞能力”十倍的优质客户,对华贸易的重要性远超美国,并明确拒绝在贸易事务上“联美排华”。这一表态与莫里森政府时期“全面倒向美国”的外交政策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澳大利亚在经历经济重创后,开始重新评估其地缘战略定位。
一、从“反华急先锋”到“经济理性派”:澳大利亚的战略转向逻辑
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转向并非偶然,而是经济现实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双重产物。
数据背后的“经济理性”:法雷尔援引的贸易数据极具说服力。2023-2024年度,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额高达2100亿澳元,占其总出口额的38%,而同期对美出口仅370亿澳元,占比不足7%。这一悬殊差距意味着,若澳大利亚追随美国对华实施贸易限制,其经济损失将是“联美排华”收益的数十倍。例如,中国是澳大利亚铁矿石、煤炭、葡萄酒的最大买家,而美国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法雷尔直言:“美国人给的那点补偿,连填补对华出口损失的零头都不够。”
莫里森政府的“反面教材”:前总理莫里森政府曾甘当美国“反华急先锋”,不仅禁用华为5G设备,还推动对中国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然而,这一系列操作的结果却是澳大利亚经济遭受重创。2021年,中国对澳葡萄酒加征最高218.4%的反倾销税,导致澳葡萄酒对华出口暴跌97%;大麦、龙虾、煤炭等产业也遭遇类似命运。与此同时,美国企业却趁机抢占中国市场——2022年,美国对华葡萄酒出口额同比增长30%,澳大利亚牛肉则因失去中国市场而转向美国,间接帮助美国肉企填补了国内产能缺口。这种“为美国火中取栗,反被美国摘桃子”的教训,让澳大利亚工党政府深刻认识到“经济主权”的重要性。
地缘政治的“去风险化”:当前,全球供应链正经历深度调整,澳大利亚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一方面,澳大利亚积极参与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寻求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扩大对华出口市场;另一方面,其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仍得以维持,但重点转向“安全依赖”而非“经济捆绑”。例如,澳大利亚计划采购美制核潜艇,但同时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矿产加工等领域深化合作。这种“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策略,反映出澳大利亚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冲突中的务实选择。
二、美国霸权的“离心效应”:盟友经济理性与战略自主的觉醒
澳大利亚的转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霸权体系下盟友“离心化”趋势的缩影。
盟友的“经济理性”反噬: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本质上是以盟友利益为代价维护美国霸权。例如,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导致欧盟钢铁企业损失超50亿美元;对加拿大木材征收反补贴税,迫使加拿大木材业转向中国市场。这些案例表明,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对盟友的“背刺”已非偶然,而是系统性政策的结果。在此背景下,盟友开始重新评估“联美抗华”的成本收益比。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若欧盟完全配合美国对华脱钩,其GDP将损失0.8%;而若保持对华贸易,则可从中美博弈中获利1.2%。这种“经济理性”的觉醒,正在瓦解美国主导的“反华联盟”。
美国的“补偿陷阱”失效:为安抚盟友,美国曾提出“友岸外包”计划,承诺向“可靠伙伴”转移产业链。然而,这一计划的实际效果却令人质疑。例如,美国鼓励澳大利亚将稀土加工产能转移至本土,但因环保法规、劳动力成本等问题,项目推进缓慢;美国承诺购买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LNG)替代俄罗斯能源,但因页岩气产量过剩,实际采购量远低于协议水平。盟友逐渐意识到,美国的“补偿”更多是政治口号而非经济现实。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所言:“美国人的承诺就像口香糖,嚼着甜,咽下去却毫无营养。”
全球多极化的“经济杠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崛起,为中小国家提供了“去美国化”的选择。202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9000亿美元,与非洲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与拉美贸易额达4890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亚等国开始将中国视为“经济压舱石”,通过深化对华合作对冲美国霸权风险。例如,澳大利亚在加入“奥库斯”(AUKUS)核潜艇计划的同时,仍与中国保持铁矿石、锂矿等关键矿产的长期供应协议。这种“经济杠杆”的灵活运用,反映出全球多极化趋势下中小国家的战略自主性增强。
三、下一步可能进展:从“经济分化”到“规则重构”的全球博弈
基于当前态势,中美澳贸易博弈可能沿三条路径演变:
结语:经济逻辑的“终局之战”与全球化的新范式
澳大利亚的“硬刚”美国,本质上是经济逻辑对霸权政治的一次胜利。当美国试图以“国家安全”为名破坏全球产业链时,澳大利亚等国却用贸易数据证明: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国家能脱离中国市场而独善其身。正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所言:“中国的复兴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经济规律的必然。”
未来,全球治理的出路在于构建多边合作框架:其一,改革WTO争端解决机制,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多话语权;其二,推动区域自贸协定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全球的自由贸易网络;其三,建立关键矿产、数字货币等新兴领域的全球规则,避免“规则真空”被霸权国家填补。
对美国而言,若继续沉迷于“关税大棒”的单边游戏,最终只会将盟友推向对手,将世界推向分裂。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则需在坚持多边主义的同时,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与支付体系,以应对可能到来的“规则寒冬”。毕竟,在这场关乎全球未来的博弈中,唯有合作才能共赢,唯有规则才能持久。
正如澳大利亚的选择所示:当经济利益与政治忠诚发生冲突时,国家理性终将胜出。而美国若想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或许该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钞能力”决定话语权的时代,霸权主义还能走多远?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