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工贸部最近确认,中国贸易特使李成钢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首尔再次举行了会谈。这一消息引起了诸多关注,尤其是在中美双方刚刚于4天前达成初步和解的背景下,美国如此迅速再次与中国代表进行磋商,并且特意选择在韩国进行,这无疑蕴含着深意。这短短几天内,中美再次聚首,充分反映出美国在贸易问题上的急迫心态。那么,这种急迫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其根源在于两国之间仍然存在大量未解的贸易争议。尽管经过先前的谈判,中美两国在关税问题上已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步骤,包括互相取消了91%的关税并暂停了24%的对等关税,甚至中国方面还暂停将17家美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但即便如此,签署协议仍远远不够。
从特朗普的视角看,他可能认为现状仍无法令人满意。中国方面曾表示不再购买美国产品,那意味着连一颗大豆或一滴天然气也不会进口。在这样的情况下,美方急于再次与中方会晤,显然是出于期望中方恢复进口石油、液化天然气以及农产品的动机。然而,现实中,中国对美国商品的采购意向仍然非常明确,态度坚决,即是不需要的就不买。以液化天然气为例,自3月以来,中国已经停止了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转而开始从欧洲等其他市场进行采购。
虽然中国停止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对其自身影响不大,但这一举动无疑重创了美国扩大液化天然气生产的雄心。此外,在农产品市场上,中国企业也在逐步与南美国家展开合作。也就是说,表面上中美关系似乎有所缓和,中国也愿意和美国进行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原谅”美国之前的种种行为。事实上,中国没有重新采购美国粮食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美国立场变化的深刻理解。美国可能在一瞬间对中国释放善意,而转眼又将矛头指向中国,因此中国自然对美国的期望降至最低。建立信任极为困难,但摧毁信任却往往一瞬间就能完成。
将所有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显然并不是明智之举。更何况,中国本就不缺乏其他供货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此举也是在向美国发出一个信号:若希望中美贸易关系真正恢复正常轨道,首先需要美国展现出足够的诚意。要想中国作出让步,如今已经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场贸易博弈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国际贸易的主动权掌握在那些拥有多元化供应链和市场渠道的国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