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财经】直击互联网最前线:高瓴资本拟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消费领域风云将起?
近日,一则关于高瓴资本可能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消息在市场上引发广泛关注。据多方信息梳理,此次交易蕴含诸多关键要点与潜在影响。
从交易背景来看,高瓴资本近期积极参与星巴克中国区的“反向管理层路演”,明确表达收购意向。值得注意的是,除高瓴资本外,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机构也参与其中,竞争态势初显。而高盛担任星巴克方面的独家财务顾问,且交易预计持续至2026年,漫长的谈判周期也凸显出此次交易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在估值方面,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50亿 - 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58.55亿 - 430.26亿元)。相较于近年消费领域大额并购案,如Tims中国上市估值约14亿美元,这一估值明显偏高,其中或许包含了星巴克品牌的溢价以及对其未来增长的预期。
目前交易状态仍存在变数,交易结构尚未最终敲定,股权比例、控股权等关键因素仍在商讨之中。而采用“反向路演”形式,表明星巴克并非单纯为财务出售,而是更倾向于评估投资方在本土化运营能力、数字化经验等方面的资源。
从潜在动机分析,对于星巴克而言,中国作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截至2023财年Q2门店已超6500家,但近年来面临瑞幸、Manner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增速有所放缓。引入资本不仅有助于推动本土化创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风险。回顾其2021年出售韩国业务控股权的举动,此次可能同样是通过部分股权置换资源,而非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高瓴资本在消费赛道布局深厚,曾投资蓝月亮、完美日记、喜茶等多个知名品牌。若成功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将进一步强化其在高端连锁餐饮领域的版图。凭借过往助力百丽国际转型积累的数字化运营经验,高瓴资本有望提升星巴克中国的运营效率。
不过,目前仍有诸多信息有待验证。交易性质究竟是纯财务投资获取少数股权,还是控股权收购,尚不明朗。毕竟星巴克母公司此前强调中国市场的关键地位,完全出售控股权的可能性较低。同时,与瑞幸当前市值约90亿美元相比,星巴克中国的估值是否合理,能否充分反映其品牌护城河与增长潜力,也值得探讨。此外,外资餐饮品牌控股权变更可能涉及中国反垄断审查,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监管风险。
市场对此事的看法不一。部分网友持支持观点,认为高瓴的本地化经验将助力星巴克应对竞争,资本注入还有望加速门店扩张与产品创新。然而,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估值过高,外资品牌本土化难度大,且管理层整合也存在风险。
据大力财经分析认为,此次高瓴资本与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潜在收购交易,无论对双方企业还是整个消费市场都意义重大。若交易达成,可能重塑中国高端连锁餐饮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