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边是宽基ETF资金持续流出,另一边却是科创板和港股ETF获得大额资金流入。这种分化走势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市场逻辑?
银河证券最新数据显示,7月14日全市场股票ETF净流出6.44亿元,但细分来看,A股股票ETF净流出34.33亿元,而科创类ETF和港股ETF却逆势吸金。特别是华夏科创50ETF、嘉实科创芯片ETF单日净流入均超5亿元,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着实耐人寻味。
一、机构资金的新动向
作为一名长期观察市场的投资者,我发现这种分化并非偶然。宽基ETF的持续流出,反映的是市场对整体经济预期的谨慎态度;而科创板和港股ETF的持续流入,则显示出机构资金对结构性机会的把握。
另外,有朋友觉得,ETF提前流出真的好准,但实际上,昨天多数股票已经下跌,并且过去看流进流出没用,,现在套个ETF的马甲,看ETF流进流出一样没用。关键看机构的态度,敢不敢做。什么叫敢做,就是震荡的时候,照样做,而不是放弃。
所以,牛股的两大特征,要特别注意:
第一,牛股必有人抢,好东西都是稀缺的,所以有人抢才是好股票,看懂资金博弈,就可以提前关注
第二,牛股必面临洗,作为大资金来说,要想涨得高,就要洗掉跟风盘,看懂资金洗盘,不会提前出局
但此时,很多散户朋友总是为上涨焦虑,为下跌烦恼。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要说:涨跌根本不是关键,至于具体股价的高点,也根本不重要。背后的机构意图才是关键。问题是,普通投资者如何看穿这些意图?
二,数据背后的真相
我这些年最大的体会就是:必须依靠量化数据。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积累后,再通过模型计算,就能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
比如这只近期表现抢眼的股票:
图中橙色柱体反映的是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数据。在45个交易日里出现7次涨停的情况下,很多人在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可能都会选择出局。但如果看数据的话就会发现,从画框位置开始,机构资金一直处于持续活跃状态。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再看另一个例子:
同样是①、②、③、④四个位置,虽然股价出现反弹,但反弹过程中并没有机构资金的参与。结果就是一路下跌,直到最近几天随着机构资金的活跃才有所企稳。
当前市场环境下,以下几点肯定是要尽量做到的:
特别要提醒的是,近期市场可能会出现更多诱多和诱空行为。建议大家多关注数据变化,少被市场噪音干扰。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