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北约秘书长吕特的会晤中,特朗普放出豪言,如果俄罗斯在50天内无法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实施“极其严厉”的关税,包括100%的关税和次级关税。这一言论,无疑是向俄罗斯敲响了警钟,暗示美国的制裁将会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此举是否能让俄罗斯人看清美国的真实面目,感受到美国真正的强硬态度呢?
特朗普的风格一直以来就非常硬朗,直言不讳。从2025年4月,他在白宫的讲话中,还和普京保持着“愉快通话”的态度,展现了一种友好合作的姿态。然而,短短三个月之后,特朗普的立场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迅速抛出了令人震惊的关税措施。这不仅是关税的单纯威胁,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对俄罗斯发起次级制裁,全面切断其经济链条。
特朗普接下来的动作则更加明确——凡是与俄罗斯进行能源交易的第三国,都可能面临美国金融系统的严厉制裁。特朗普显然已经改变了过去的策略——曾经他习惯通过威胁和诱惑,借交易手段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此次,他的立场更为坚决,直接将任何妥协的机会斩断。他不再有谈判的余地,只有通过压制来迫使俄罗斯屈服。
俄罗斯显然没有预料到特朗普会采取如此极端的立场。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认为自己可以“边受制裁边谈判”,并通过妥协来换取西方的接纳。然而,这种心态在特朗普的政策面前显得十分脆弱。美国的制度性打压就是不给你任何退路和反击的空间。
实际上,许多俄罗斯人依然怀抱幻想,认为只要与美国做出让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西方社会就会“重新接纳”俄罗斯。这种幻想在叶利钦时代便根深蒂固,那个时候,很多俄罗斯人倾向于亲西方,甚至在伦敦买房、让孩子到美国上学,觉得与西方的接触是身份的象征。但现实无情地击碎了这些幻想。
2009年,美国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这使得美国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急剧上升。而俄罗斯计划通过“北溪-2”项目每年将更多天然气通过波罗的海输送到欧洲,原本可以降低欧洲的能源价格。然而,这对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出口构成了威胁,因此美国坚决反对这个项目,认为它会影响美国在欧洲的能源市场份额。于是,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包括破坏“北溪-2”管道,直接摧毁了俄罗斯与欧洲的能源合作机会。
美国的做法并不因为俄罗斯主动做出让步而改变。这并不是因为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而是因为美国早已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威胁。过去几年,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依赖逐步上升,从2022年对华石油出口占比36%,到2025年预计提高至45%至50%。很多人认为中俄合作只是限于能源领域,然而事实早已发生了变化,双方的合作逐步向军工与高端制造领域扩展。
2025年7月18日,俄罗斯国际合作领袖组织的理事长阿列克谢·谢尔盖耶维奇·叶若夫在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会议上表示,俄罗斯将依托上合组织的平台,进一步促进钢铁产业链的合作。此举标志着中俄合作的结构正在不断升级,能源合作是基础,军工合作则成为双方的重要杠杆。
美国一方面试图切断俄罗斯与西方的技术合作,另一方面,中国成为了俄罗斯重要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市场、资金、技术上的支持。而这一合作,也给中国带来了实质性的回报。俄罗斯在技术积累和制造经验上的优势,正帮助中国弥补部分高端制造业的短板,双方的合作逐步走向互利共赢的局面。
如果现在要求俄罗斯与中国“脱钩”,无疑是难以实现的。尤其是在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反制裁法案后,该法案授权政府在面临来自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制裁时,采取反制措施,捍卫国家主权。这些政治、经济和法律结构已深入到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中,任何出卖中国的行为,都会引发系统性的反制。
与此同时,俄罗斯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了悄然转变。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生活在西方制裁的压力下,早已不再抱有“西方接纳”的幻想。他们更倾向于看到中国在关键时刻提供的援助和支持,无论是疫苗、能源,还是技术合作。而西方则嘴上说“民主”,手里却紧握制裁的刀剑,这样的反差让年轻一代对西方的信任进一步减弱。
特朗普的一招“重拳出击”已经彻底打破了俄罗斯过去对西方的幻想。美国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与俄罗斯进行交易,更多的是要通过压制来达成最终的胜利。而俄罗斯也清楚了一个道理——即使背离中国,妥协于美国,最终依旧无法获得美国的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