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快速变暖,清洁能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尤其是在技术进步推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能源方面的竞争也随之展开。
人工智能和其他创新技术的运行需要大量电力,因为它们严重依赖数据中心和强大的计算基础设施。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能源产量,投资建设必须全天候运行的新数据中心,而中美在这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在推行能源发展方向上,中国与美国却截然不同。中国已经推进可再生能源目标,并加大相关投资。相比之下,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在取消其所称的“风能和太阳能等不可靠绿色能源”的税收抵免,因为这些能源“损害了美国的电网”。
美国总统特朗普称风力发电场是“国家的祸害”,并称大型太阳能项目“效率极低,而且非常丑陋”。考虑到太阳能曾是去年美国增长最快的能源,白宫的政策掉头可谓是一次重大转变。
然而仅因为“电力供应不可靠”就拒绝可再生能源是非常不可取的,一般有这种想法往往是电力电网未能充分适应间歇性供电。事实上,美国电网设施已经老化(70%使用超过30年),也难怪特朗普非常反感可再生能源目标。
现在,为了满足人工智能需求,华盛顿州转而投资煤炭。众所周知,煤炭是最脏的化石燃料,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就在上周二,私营企业承诺在宾夕法尼亚州投资数百亿美元用于能源和技术投资,但其中不包括可再生能源。
这些新政策将如何影响该行业的长期发展还有待观察,但可以确认的是,这不利于美国汽车业电动化的转型,并且会进一步削弱其在国际上的信誉。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力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和新的输电线路,以将清洁能源项目整合到现有电网中(2024年,可再生能源占中国总发电量的35%)。
以腾讯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和科技公司之一,去年在位于天津的腾讯高科技云数据中心启动了一个微电网项目。据公司网站介绍,这是一个“连接主公共电网并产生绿色电力的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腾讯在其数据中心顶部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现在该数据中心兼作发电厂。虽然这并不能满足所有能源需求,但“该项目是腾讯实现2030年碳中和承诺的关键一步”。
通过引入转换和存储设备以及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控制系统来协调如今更加复杂但更清洁的能源管理,解决了诸如电流差异和可再生能源不一致性等挑战。
目前看来,中国已经是新能源领域的“学霸”,而美国却想重新押注传统能源,与世界发展潮流对抗。虽然这一策略有可能在短期提振煤炭行业,但毕竟不是取之不竭的资源,长期来看会有诸多负面影响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