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身披亮黄色涂装的“钢铁巨人”整齐列队。这些纯电动平台车看似笨重,却有着举重若轻的“身手”——能像举重运动员一样,将数十吨货物稳稳托举至两层楼高的机舱。
作为全球首款超大载荷纯电动平台车,威海广泰的这款明星产品一次性装卸能力高达35吨,创新的纯电动动力和万向轮传输系统,更为机场节省大量运营成本,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推动绿色空港建设的强劲引擎。
随着国内、国际航空市场的不断发展,威海广泰经过数十年的创新研发,实现从“引进”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始终处于领跑地位。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工程师臧友军轻指着身旁的平台车,给出答案:“这套系统的精妙之处,就藏在这套万向传输机构里。”
在威海广泰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组装平台车。记者 刘志鹏 摄
只见操作员轻点控制按钮,平台车上的集装箱便开始360度平稳旋转——每个经过0.01毫米级精密加工的滚轮,不仅确保了35吨货物的灵活转动,实现无间断运输,还能自动维持最佳作业高度和角度,作业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15%。
技术优势,在实际作业场景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标准的90度转向作业,传统设备需要3—4次升降调整,耗时约2分钟,而我们的平台车仅需30秒就能‘一气呵成’。”臧友军说,效率的提升,直接改变了航空货运的装卸模式,将原本需要多次停顿的“走走停停”,变为高效流畅的“连续作业”。这种革命性的操作体验,使其在全球市场中广受好评。
卓越性能的背后,是项目研发团队严苛的研发过程。项目团队针对机舱高度、货物重量、精度校准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无数次调试和模拟试验。每个技术参数的突破,往往都需要数百次的反复尝试。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核心系统上,更渗透到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传送系统采用电机直驱技术替代传统液压驱动,通过简化能量转换路径,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车辆配备先进的防碰撞系统,操作简便且安全性高,故障率低……这种持续创新的理念,推动着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也构建起从3.5吨到35吨的全系列平台车产品矩阵,精准对应各类机型需求,让“威海造”平台车每天都能在全球各大机场高效运转。
面对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威海广泰生产二厂引进了智能化生产线,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精细生产组织,将单车生产周期从20多天缩短至12天。同时,智慧化管理软件的引入也构建起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不仅优化资源配置,更极大提高了生产灵活性,使工厂在订单激增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健的交付节奏。
凭借“硬核”技术实力和卓越的生产管理,广泰平台车已成功打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机场。目前产品订单排到明年第三季度。“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空港装备设计研发领域,不断创新研发国产新技术、新装备、新服务,把更多‘中国制造’‘威海好品’带到世界各地。”企业负责人说。
为推动更多高端装备企业快速发展,我市不断落实政策支持,持续优化对企服务,精心培育本地配套产业链,为“威海智造”拓展更广阔的天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智改数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以船舶与海工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持续做强产业优势。同时,积极谋划布局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引领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记者手记
从“引进”到“引领”
在全球1000多家机场的货运区,一组组亮黄色的广泰平台车正以毫米级精度装卸货物。这些高效作业的设备,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更见证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地面革命”。
从最初的7吨、14吨起步,到重型平台车和小型平台车,威海广泰用产品谱系诠释了中国制造的进阶之路。从一开始学习国外产品,到自主研发全系列电动平台车,威海广泰用几十年的研发和投入,让“中国智造”成为国际标杆。这一全系列布局的背后,是威海广泰对航空货运需求的精准把握。
唯有找准行业痛点,才能在细分领域实现超越。如今,威海广泰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持续领跑,最新研发的下一代产品将传统液压系统全面升级为高效电机直驱系统,这一变革提升了设备性能,更展现了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决心。从“引进”到“引领”,数十年间,这场始于地面设备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航空货运的未来图景,为行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下一篇:多地出现“1元起拍”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