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资管巨头施罗德资本和浙江的西子国际凑了 30 亿,跑到上海、杭州这些长三角城市,专找那些打折的写字楼和商场 "捡便宜"。不光他们,美国汉斯集团、新加坡淡马锡这些外资,这半年都扎堆在国内注册私募基金,就等着商业地产降价甩卖的机会。
上海静安区的泰禾大厦拍卖就挺能说明问题。这栋写字楼以前喊价 16 亿,7 月被一家房企 6.6 亿就拿下了,合着每平米才 3.6 万,比周边二手房还便宜。戴德梁行的数据显示,上海上半年大笔买卖的物业成交额 158 亿,虽然比去年少了,但外资占比涨到 45%。有投行的人说:"开发商实在扛不住债务了,但这些楼本身不差,外资是赌十年后能翻盘。"
政策放开也让外资来得更勤快了。6 月外汇局说外资能买商业房产了,施罗德马上就和西子一起搞了个基金。他们专挑那种有点小问题但底子不错的资产,比如西子 4 月花 10 亿买下的静徕坊写字楼。这楼五年前施罗德 15 亿买的,翻新完却亏着卖了。现在俩家又合作,西子负责改老商场,施罗德拉来外国租客,租金能翻三倍。
消费类的场地成了新战场。大家保险和加拿大养老金花 12.9 亿买了四座购物中心,就是看上消费类 REITs 的政策好处。上海一个商场改造现场,项目经理说:"外资要求把五楼改成宠物 SPA 和电竞馆,原来的服装店全赶走。" 对此,社区里卖菜的王师傅抱怨:"改造后房租涨五倍,我这菜价敢涨五毛,顾客就得骂街。"
有财经博主晒出外资私募的备案清单,喊着 "这是抄底的信号";但房产中介小林留言挺实在:"他们买一栋楼每平米 3 万,我卖套住宅挂 6 万都没人要。" 更直接的质疑来自深圳:"外资赚了租金拍屁股走人,改完的天价商场谁消费得起?"
施罗德的黄景威说,这次合作能让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更稳,还能给机构投资者找新的投资渠道。西子国际那边,有资金有经验,还懂物业改造,正好能跟施罗德互补。有投行人士分析,消费类基础设施像商场这些,市场化程度高,业态也多,符合扩大消费的政策方向,而且在利率下行的时候,收益率还挺有优势。
这些外资和本土企业联手,盯上长三角的优质物业,可能会让市场上的优质资产更快流动起来。那些需要改造升级的项目,说不定能借着这波资金活过来,这对房地产行业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或许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