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A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流动性驱动特征。机构资金流入持续回暖,个人投资者资金加速入市,两市融资余额重返1.9万亿元上方。市场赚钱效应开始积累,增量资金稳定流入,为本轮行情提供了坚实支撑。在交投情绪乐观的背景下,指数延续震荡偏强走势,资金共识逐渐聚焦于"科技+周期"双主线格局。
多路增量资金推动指数上行
市场结构共识集中体现在两条主线的协同发展。大基建板块掀起涨停潮,建筑材料、煤炭、钢铁等行业表现相对较好。芯片与AI应用概念同步反弹,部分科技股细分领域成交活跃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板块轮动和扩散进一步演绎,周期板块内部行情正在向煤炭、建筑等低位方向扩散。AI板块内部由北美算力链轮动至国产算力和中下游软件应用。
这种板块轮动与行情扩散反映出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各类资金正在主线内部寻找和挖掘尚未被充分定价的细分领域。在宏观政策呵护、市场赚钱效应吸引下,近期已看到明确的增量资金入市。各类资金对主线已经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
最初增量资金是比较广泛和普遍的机构资金净流入。随着行业持续跑出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主动权益类产品发行开始回暖。私募产品备案规模在6月超过300亿元,同比增加125%。险资也在政策推动下继续保持增配权益的趋势。随着市场赚钱效应开始积累,7月以来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流入加速。近期行情热度升温、"反内卷"叙事逻辑加强,一些保守型资金可能也在被动调仓。
市场呈现"周期搭台,成长唱戏"格局
对于资源类周期品的集体异动,周期板块难以复制2016年供给侧改革下的上涨行情。本轮"反内卷"行情中,周期板块简单复制"博弈上游涨价"的持续性有限。但市场还存在一些估值尚处低位且关注度不高的周期制造类品种。从"内卷"程度高并且扭转潜力大的角度看,这些细分板块集中分布在建筑建材、基础化工、钢铁、交通运输等领域。
近期一系列"反内卷"政策不能作为周期板块即刻扩张的标志信号。当前政策偏重于结构调整与重点领域扶持,并不产生广泛原材料和周期品的大规模供给约束。因此带来的主要是重点行业的股价弹性,而非整体周期品盈利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