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场土地盛宴背后的城市野心
当五河县2025年4313亩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碰撞,一场关于皖北水乡的“空间革命”正在酝酿。
从城南百亩商住地块的“黄金布局”,到长三角产业园二期的产城融合野心,再到G344国道改扩建的交通动脉重塑——这份供地计划不仅是土地账本,更是解码五河未来十年的发展密码。
NO.1 | 壹
解码2025供地:住宅“向南”,产业"向东"的明牌打法
商住用地:城南成绝对主角
224亩经营性用地中,70%集中在城南板块:
新一中南侧百亩地块
(规划医院北侧)堪称“王炸”,紧邻规划中的三甲医院与优质教育资源,未来或成改善型住房主战场;
致远学校西侧地块
(彩虹大道东)则瞄准刚需,周边工业园就业人口转化潜力巨大。
工业用地: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接盘手”2211亩工矿仓储用地中,长三角产业园二期、龙马控股南环线地块两大超级项目尤为亮眼。
对照规划中“皖北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的定位,这些地块将重点承接纺织服装、新能源等产业,与沱沱湖大道沿线的生物基材料集群形成产业链闭环。
暗藏玄机的基础设施
714亩交通用地中,G344一级公路改扩建直指规划中的“东北-西南城镇发展轴”,而合新高铁五河站前广场的划拨,则印证了“高铁新区”作为城市新门户的战略地位。
NO.2 | 贰
规划蓝图落地:五河的三大确定性红利
红利一: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地理套利”
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一区两基地”,而2025年供地中:
长三角产业园二期与循环经济产业园恰好位于规划图中的“东部高效水田农业示范区”边缘,形成“工业上楼、农业保底”的立体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双忠庙镇工业污水集中处理项目,正是规划“特色保护类村庄”产业配套的具象化,避免“村村点火”的粗放发展。
红利二:淮河生态带的“水文章”
744亩水域水利用地中,引江济淮二期工程与规划“两河生态景观带”深度绑定。
结合“多水织绿”的城市设计理念,城南南环线南侧地块可能要求滨水建筑退让,再现“城水交融”的皖北水乡风貌。
红利三:15分钟生活圈的“隐形增值”
规划要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而2025年:头铺九年一贯制学校、第二人民医院等配套落地,将直接拉升青年路一中地块的学区溢价;
职教园区二期则与规划“产教融合”目标呼应,为产业工人提供"家门口就业"的可能。
NO.3 | 叁
结语
第一房研究院观点:可布局的两大洼地
1.高铁新区“产城融合”地块
参照规划“高铁新区商业商务”功能,站前大道西侧地块具长期价值;
2.头铺镇“城郊融合类”区域
介于规划“主中心”与“副中心”之间,80亩学校用地可能带动片区价值重估。
当土地供应遇上国土空间规划,五河县正在下一盘“以空间换时间”的大棋。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看到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政策红包”,也要读懂生态红线划定的发展边界——毕竟在这座“多水汇城”的城市里,可持续的增长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