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钱是省出来的,还是赚来的?
如果收入是固定的,那么钱就是省出来的。
也可以这样想,普通家庭的收入有限,钱就是省出来的;土豪家庭收入无穷,钱是赚来的。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普通家庭,省钱是必然的选择。
这几年,大家都感觉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工作难找,生意难做,孩子就业也难。
就在一批人抱怨社会的时候,有一批家庭,正在慢慢富起来,他们把消费降级,做到了极致。
01
有一对夫妻,每天出门,都会从附近的店面,买一杯拿铁。
不知不觉,夫妻都习惯了这样做,并且把习惯延续了三十年。
他们在某天,坐下来算了一下,三十年里,一天两杯拿铁,七十多元,一年就两万五千多;三十年就是七十多万。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笔钱,都可以买一套房了。可惜,他们的钱进入了商家的腰包。
这就是拿铁效应。
在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习惯成自然。
我们一开始是自己造就习惯,后来就被习惯牵着鼻子走。这样的逻辑,在商业领域,被一些商人用得非常好。
大家养成的消费习惯,被商家解读为“刚需”。实际上,很多刚需,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关于买房,大部分的家庭,有了一套房子之后,就不存在刚需了;或者在郊区有了自建房之后,也不存在刚需了。
多数的房子,起码有三间卧房,完全可以住四五口人。孩子成年之后,找了对象,也可以住下来。这就说明,孩子结婚,不是一定要另外买婚房。如果你以为婚房是刚需,那就被周围人的习惯、言论控制了。
关于护肤品,如果你不是在特殊环境工作,普通的护肤品就够了。只有商家告诉你,皮肤如何,要用什么高端产品。结果你信了,用了一段时间,就还离不开了。
关于孩子的辅导班,说实话,孩子自己不愿意学,是没有什么用的。多半是家长花钱,买了一个“自我安慰”。
可是大家都认为,去上辅导班才好。你不去,你就会焦虑。
关于孩子学艺术,看看这几年的就业,还有艺术的开销。就知道,能够在钢琴、唱歌等方面,有爱好就行了,非走艺术路线,普通家庭,往往是得不偿失。
还有很多消费,都是行为习惯,大家的思维习惯,和“刚需”不沾边。
当一个人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就豁然开朗了:消费从来没有刚需,就业才有刚需。
你不就业,赚钱,可能下个月生活都成了问题。这就是普通家庭的刚需。而买卖之中,可买可不买的,都本是不要买的。
02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而一批普通家庭,确实从奢侈到节俭了,他们享受了消费降级的好处。也真正是跟着时代的趋势走。
看过一位网友的留言:“这几年,不买车,不买房,不结婚,不富养孩子,不办婚礼,不买贵衣服;不吃太甜的蛋糕,不吃油泼面,油炸食品......能自己做的,不买现成的。照样可以活的很好。和父母一起生活,不累,活的自由。”
具体来说,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买”的精细化打算,生活开销一下子会降低。
毕竟,我们买的很多东西,都隐藏着“利润”。而利润都是别人的。我们尽量买利润少的,或者农人直接供应的。
自己多动手,那利润就是自己创造的。
比方说,点一次外卖,不如自己做几样小菜。
第二,警惕低价的买卖套路,别买到一堆的鸡肋产品。
很多商家利用打折,底价诱惑,让你忍不住就买了。但是你买回来之后,发现用不上。
比方说,一双自己不喜欢的鞋子。价格非常低。你买回来之后,也大概率不会穿。
还比方说,一个球拍,价格很低。但是你家一个打球的人都没有,这不是买了闲着物品吗?
消费降级,不是一味地追求低价,而是多想一想,物尽其用。
对你来说,用得上,用的频率很高的东西,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东西。
第三,寻找免费的学习机会,拒绝被割韭菜。
网络是普及了,家家户户都有。但是网络消费不低。
很多人在教你如何写字,绘画,弹琴。并且他们配备了课程。
真不建议普通人买什么课程。你有了免费的几个课,就足够了。你也不指望成为音乐家,艺术家等。
大多数爱好,都是一时半会头脑发热,坚持不了多久。
认真观察,消费降级的家庭,扔掉了“伪精致”,活得实实在在。
有了“我朴素,我骄傲”的心态,总和人比,谁省钱方法多,一点都不会没面子。
03
普通人,醒一醒吧,与其瞎折腾,要日进斗金,盲从别人,不如捂住钱包,把现有的钱留下来。
你每一次大的折腾,都隐藏了一些商家的套路,甚至是一些骗局。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你文凭不高,技术也没有,子女也不会成为龙凤,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打一份工,摆地摊,做烧烤等。
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社会,还调整了心态,消费观念一下就转变了。
也许你的存款,以后也花不完,但是你会因此而底气十足,内心安然,这就够了。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