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百业兴。当前,新质生产力澎湃而起,传统产业正加速焕新。在产业向“新”而行的进程中,产业基金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在天津经开区,基金矩阵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这里通过“政策性基金+市场化基金”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经开基金投资体系”,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政策+市场”双轮驱动
放大资金“乘数效应”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强力支持。近年来,天津经开区大力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产业基金作为转变政府投资方式、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构建“财政+国资”双轮驱动机制,既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又利用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作优势,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基金投资体系。
“在财政支持方面,经开区设立了泰达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泰海基金、天使基金等政策性基金,通过撬动社会资本,形成财政资金杠杆放大。”天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经开区政策性基金总认缴规模已达135亿元。其中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和现代服务业等经开区“4+1”战略性新兴产业;泰海基金主要投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领域,通过旗下子基金或项目直投,助力辰星自动化、和能人居等一批优质项目成长;天使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区内创业团队项目注入资金支持,助推科研项目就地转化,培育众多创新创业型企业快速成长。
与此同时,以国有资本为核心的市场化基金建设同样成果显著。天津经开区形成了科创母基金和子基金的市场化基金矩阵。不久前,天津经开科创母基金更成功完成扩募变更,基金总规模由9500万元提升至3.8亿元,母基金运营主体将基金有限合伙人从设立时的两家一级企业增加至五家,显著提升国资体系基金投资的协同联动效应。扩募升级后,经开科创母基金主要为五家一级企业的子基金提供配资支持,助力“十五五”战略实施。经开区着力将其打造为“耐心资本”,重点支持产业链建设和科创生态培育。同时,依托母基金挖掘生产性服务业优质项目,推动国资国企市场化转型,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劲支撑。通过财政资金的精准引导和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作,经开区基金体系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正持续释放。
布局“基金丛林”
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排头兵,天津经开区是先进制造业高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高地。目前,这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1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95家,雏鹰企业691家。如此多的企业,也有着诸多差异化金融需求。如何找准服务重点,提供精准金融支持?天津经开区构建的企业全周期服务的基金生态体系,为精准金融服务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全周期式的金融服务是应对差异化的‘金钥匙’,天津经开区布局了一个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通过天使基金有针对性地投资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初创型小微科技企业。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由政府引导基金等“接力投”,只要项目足够好,基金链可连续投资覆盖到企业最终上市。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的投资判断能力,需要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我们的专业投资团队常年深耕项目尽调一线,通过大量实战案例的积累,在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了系统的行业洞察和精准的价值评估体系。”该负责人强调。
井芯微电子项目就是典型案例。这家主营新基建核心芯片的企业,虽然处于初创阶段,但因其技术领先性和产业契合度,直接获得了泰达海河智能制造基金400万元投资。自投资3年以来,公司业绩收入翻番,估值已增长三倍。其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已广泛应用于5G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能源、交通、工业互联网等重点行业,年增速在20%以上。
以“百亿”撬动“千亿”,构建覆盖产业培育全链条、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生态,泰达正充分发挥金融带动作用,助力区域产业、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