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每年生产的塑料近一半是一次性使用,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有18%至20%最终进入海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1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到2040年,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废弃物可能高达3700万吨。
收集处置海洋塑料污染是一项全球性难题,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开幕式上透露,上海正在搭建海洋垃圾治理新模式,实现政府搭台赋能、企业统筹实施、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多元造血。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其管理海域的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建立海洋垃圾监测、清理制度,统筹规划建设陆域接收、转运、处理海洋垃圾的设施,明确有关部门、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等的海洋垃圾管控区域,建立海洋垃圾监测、拦截、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并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公众参与上述活动。
虽然法律规定明确,但受技术、资金等方面因素限制,海洋垃圾的收运处置至今难成体系。
“这一次要打通打捞、处置、资源化利用等海洋垃圾的相关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建立造血机制,让整个体系找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水和海洋处处长刘代玲介绍,由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起的“沪海联盟”已经成立,目的就是搭建平台让产业链上下游对话,找到合作共赢的模式。
原本被人类丢在江边或海里的垃圾在一场台风后尽数“还”给了人类。图为2021年台风“烟花”过境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沿江堤岸。
英科再生的参展代表表示,塑料废弃物可制成画框、相框、镜框、格栅、地板等产品,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公司废弃物主要来源是工厂等环节的边角废料,来自生活垃圾、海洋垃圾的占比很低。
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源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往往和其他类型的垃圾混在一起,要将其分拣出来,才能符合循环利用对材质纯净度等方面的要求,但这成本较高,所以源头的收运单位缺乏分拣的积极性。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能够让产业链上游找到分拣海洋垃圾的动力,分拣出来的塑料就不愁找不到下家,毕竟,废弃塑料循环利用环节的技术已十分成熟,高附加值即“变废为宝”的出路现在也多。
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甘晓明透露,宝钢股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利华、百事公司等已成为“沪海联盟”的首批成员,他们都将在海洋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这其中就包括通过自身的品牌价值来带动海洋垃圾循环利用产品的价值,提升的价值部分主要用来激励源头的收集和分拣。
英科再生用废弃泡沫塑料“再生”的画框。 陈玺撼摄
海洋塑料加工而成的艺术作品。 陈玺撼摄
“官方盖章”即权威认证,是国际上常见的提升循环利用产品附加值的有效经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注意到,“沪海联盟”的首批成员就包含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挪亚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盛唐认证南京有限责任公司等认证相关产业的从业者。
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浙江省在海洋垃圾循环利用认证方面的经验,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垃圾从打捞到再生全链路数据的记录且不可篡改,杜绝了“假环保”的作弊空间。通过认证的海洋环保产品相当于获得了一份“数字诚信保单”,证明它的确来自海洋。
6月25日,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随申办”,市民只要开通个人碳账户,在绿色出行的时候,平台自动记录碳减排量,每减碳1克对应1个碳积分。该积分可在平台“碳积分商城”兑换多种权益。
刘代玲透露,上海正在推动海洋垃圾联动碳普惠的方法学研究,开拓海洋垃圾末端利用的市场和场景,提升海洋垃圾循环利用的溢价效应,“将来,参与公益净滩活动的市民朋友就能获得减碳积分,兑换各类权益”。
“构建价值认同,是推动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海洋垃圾公益活动的关键。”推出原创桌游《气候旅行者》的地球1小时观影局发起人姜宇霏表示,让“捡垃圾”变得更潮更好玩、能收获更多知识,其实就是赋予海洋垃圾价值,它和提升产品附加值一起,让更多人意识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才可能真正转化为持续、主动、积极的行动。
用海洋垃圾制作的环保艺术展品。 陈玺撼摄
用循环再生材料制作的环保公益桌游。 陈玺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