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现象挺引人关注:富士康、苹果、三星这些大公司,纷纷把一些工厂迁到越南、印度去了。于是,很多人开始担心: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不是动摇了?制造业会不会空心化?
其实,光看工厂外迁就下结论,有点片面。关键得搞清楚一个概念:工厂不等于供应链。
工厂,说白了往往就是个技术含量低、利润薄的“组装车间”。它是可以随着成本变化(比如哪里人工更便宜)而搬来搬去的。但供应链呢?那可复杂多了。它包括了各级供应商、基础设施、专业人才等等,是一整个“产业生态”。这可不是说搬就搬的,简直相当于“重新造一座城”,难度极大。
所以,那种认为“订单到哪儿,供应链就会跟到哪儿,只是时间问题”的观点,是错的。它混淆了工厂和供应链,忽略了三大难以在短期内突破的壁垒。
第一大壁垒,是中国独有的“供应商密度”。特别是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地方,形成了高效的“一小时产业圈”。你需要什么零件、找什么配套,方圆一小时车程内基本都能搞定。这是中国几十年制造业发展沉淀下来的网络,别的国家想复制?难。
第二大壁垒,是稳定强大的基础设施。别的不说,就说稳定的工业用电供应,这就是硬实力。看看越南,今年还闹电荒呢,工厂生产直接受影响。高效的高速铁路网、港口物流体系,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补齐的短板。
第三大壁垒,是庞大的熟练工程师和产业工人队伍。我们常说的“工程师红利”,这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人才优势。别的国家或许年轻劳动力多,但要把他们培养成专业人才,填上这个技能的缺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正因为这些壁垒,中国的供应链拥有了强大的“粘性”。
供应商密度高,意味着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极大缩短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时间。稳定的电力和物流,保证了大规模生产能不中断、高效运行。而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团队,则是产品能顺利落地并不断迭代创新的保证。
看明白了这些,工厂外迁的本质也就清楚了。这其实是跨国公司在推行“中国+1”战略:中国仍然是它们全球布局的核心基地,而东南亚等地更多是作为“备份工厂”。
这些外迁的工厂,目前主要承接的还是低附加值的组装环节。它们的核心零部件、高端生产设备,绝大多数仍然要从中国进口。这其实是中国供应链的一种“溢出”,而不是“迁移”。相当于树长大了,一些旁枝散叶伸到了隔壁院子,但树根和主干还牢牢扎在这里。
所以,总的来说,工厂外迁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制造业主动升级、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爬的一个必然结果和过程。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拼量、拼低价,而是拼核心技术、拼高附加值。
看看现在,京东方的高端屏幕、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这些才是代表中国制造未来的核心环节。下一步的新战场,是在芯片、大飞机这些真正的高科技领域,去和全球最顶尖的玩家竞争。
这才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所以,别慌,供应链的根,还深着呢。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