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银城沁园产业园一角。
万洋集团白银制品生产车间,工人正在为产品图案压光。
豫光集团旗下的豫光金铅化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产品质量检测。
中国白银城展厅展出的白银器皿。
金利集团自动化锌合金车间。本版图片均为企业供图
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
铅锌产量占全国13%,矿产银产量占全国超40%
有色产业产值近2000亿元
3家企业为中国制造业500强,2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年回收利用废铅酸蓄电池超100万吨
年回收提取贵金属超2.5万吨
济源有色产业已构建起“矿石—工业废渣—绿色冶炼—铅锌铜电解—精深加工—城市矿产—再生有色金属”全生命周期闭环
□本报记者 王昺南 赵珊珊
发展的经纬藏在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在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时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
河南作为工业根基深厚的经济大省,其众多传统产业正共同面临一道转型考题:如何摆脱路径依赖,在高质量发展中勇攀高位?
济源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典型切片。
这座坐落于中原腹地的小城,凭借先进的冶炼技术,从“先天不足”崛起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其发展轨迹,正是河南推动区域经济精准定位、争先抢位、勇攀高位的生动缩影。济源有色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加快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践,不仅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揭示出区域经济在激烈竞争中突围制胜的核心方法论。
无中生有 靠技术打破“资源决定论”
一域发展,从来不是无源之水,必须依托本地资源禀赋。那么,资源禀赋看起来相对匮乏的地区,是否就只能“躺平”呢?
济源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
在有色产业这个被视为“资源为王”的重工业领域,济源堪称“先天不足”:原料匮乏、交通不便、无资金政策倾斜。创建于1957年的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豫光集团”)长期举步维艰。
“早些年要啥没啥,再加上市场疲软,中央对小型冶炼企业的禁令,企业几次处于生死边缘。”豫光集团老员工高富娥回忆。
困顿中,一场决定企业命运的争论上演:还要不要继续炼铅?
有人紧盯亏损:“大干大亏、小干小亏、不干不亏!”
有人看到机遇:“汽车产业正在兴起,铅需求不可估量,冶炼不能放弃!”
几乎同时,济源决策层也在反复论证有色产业发展路径:家底不厚不是绝路,济源冶炼技术有底子,全国有色市场有缺口,这步险棋值得走。
抓住长期价值锚点,因地制宜“无中生有”,政府与企业达成共识:乘势起势,做大规模,将有色冶炼星星之火汇聚成炬。
这场突破“资源决定论”的实践,很快引来同行者。
1995年,由农民集资创办的两家作坊式企业——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洋集团”)和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利集团”)相继加入,与豫光集团共同组成驱动济源有色产业的“三驾马车”。
先天不足怎么办?后天自强锻长板。
8月22日,豫光集团旗下的豫光金铅冶炼一厂车间内,赤红的铅液在富氧底吹炉内翻滚,生产过程不见烟尘。10多年前,这项全球首创的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工艺彻底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烧结工艺,推动中国铅冶炼技术迈上新台阶。
“从保生存到谋发展,科技创新一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豫光集团董事长赵金刚说,企业已六次引领行业技术革命,数次打破发展天花板,被誉为“中国铅工业博物馆”。
创新路上,你追我赶。万洋集团以颠覆性技术,将工业副产品制成硒产品,实现产业跨界。金利集团则在全球首创新型火法炼锌技术,该技术较传统锌冶炼可降低能耗约30%、减少污染物排放40%以上,大幅提升有价金属回收率,实现“添绿增金”。
技术破壁,铸就产业奇迹。如今,济源铅锌产量占全国13%,矿产银产量占全国超40%,济源银享誉全球,常年撑起外贸出口半边天。
回溯这场逆袭,济源并非孤例。摊开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无中生有”的例子比比皆是:温州不产皮革,却依托商贸网络成为“中国鞋都”;浙江桐乡不产羊毛,却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
这些实践证明:没有“一无所有”的地方,只有沉睡的资源、待挖的宝藏。善于在发展大局里找定位,“无”就可能生出“有”。
有中生优 循环经济“点渣成金”
如果说“无中生有”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那么,当产业体量壮大,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区域发展的核心命题便转向了“优不优”。
进入新世纪,有色产业“大而不优”的考验便摆在济源面前:结构偏重、链条粗短、废渣围城,严重制约产业向更高层次跃升。
如何实现“从有到优”?
“关键是以创新思维,变短板为长板,化劣势为优势。”济源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局长李军华说。
针对有色产业出现的症结,济源紧扣国家战略,坚持辨证施治,提出延链补链、绿色循环的发展思路。
循环发展,济源有“富矿”。
“本地有色冶炼废渣每年产出量超百万吨,利用得好,就是新增长点。”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卢一彬说。
变废为宝,企业有动力。
“过去废渣是负担,近年来在技术加持下,反倒成了宝贝。”金利集团总工程师杨华锋说,企业自2008年起便深耕资源循环,在“吃干榨净”中高效回收稀贵金属,提升盈利能力。今年上半年,企业营收、净利润均创下历年新高。
坚持绿色循环发展,济源抢在先、走在前。
2005年,豫光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
2007年,济源经开区成立,依托三大有色冶炼龙头,率先布局循环经济,加快“三化”改造,构建起“矿石—工业废渣—绿色冶炼—铅锌铜电解—精深加工—城市矿产—再生有色金属”全生命周期闭环。
2018年起,济源高标准打造中国白银城,发展白银深加工产业,配套建设全省唯一的专业化珠宝首饰电镀产业园、重金属污水处理站以及检测中心,打造网络孵化基地、仓储物流园等交易流通场所,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初步形成“创意设计—生产加工—检测检验—贸易物流—文化旅游”链条。
循环往复,带来价值跃升。“以前银锭论吨卖,现在我们制成首饰、器具后,价格至少高3倍,大师级银壶更值钱。”万洋集团党委书记卢军亮表示。
放大循环优势,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支点。
——“绿”的底色更亮。济源经开区先后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家有色企业获评国家级能效领跑者,2家有色企业获评国家级水效领跑者。
——“金”的成色更足。济源有色产业产值近2000亿元,年回收利用废铅酸蓄电池超100万吨,年回收提取贵金属超2.5万吨;3家龙头企业均为中国制造业500强,2家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跳出一隅观全局,济源的转型路正是中国发展观深刻变革的缩影:面对发展瓶颈,以辩证思维重塑优势,在关键赛道奋力抢位,用开拓创新化危为机,即便没有天生好牌,也能打出“王炸”。
优中做强 在“双循环”中勇闯新路
济源有色产业发展到今天,竞争力如何?
“我们的产业集群个头大、体格壮,但离真正的‘大而强’还有差距。”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清醒指出。
造成差距的掣肘,恰是产业迈向中高端必须攻克的“关口”——
“两头在外”成本高。本地有色企业原料外购占比达90%,在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加工费持续探底的形势下,成本压力远高于东北、湖南等铅锌采选冶及加工配套生产基地。
历史包袱沉重。本地有色产业的高耗能属性,叠加冶炼渣、硫酸等危固废的巨量产出,造成环保约束持续趋紧。
产业结构失衡。济源有色产业重心长期固守初级冶炼环节,技术创新集中于冶炼工艺,与高端材料研发断层,价值链徘徊于“微笑曲线”底端。相较之下,国内不少地区已先行一步,如湖南株洲作为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专注深加工环节,在数控刀具、航空航天涂层刀片等高附加值领域实现技术突围,成为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的典范。
产业生态薄弱。当地三家冶炼龙头协作不足,产品趋于同质化;下游延伸不够,金银制品等新增长点未成规模;共性技术研发等支撑服务缺失。
人才结构不优。当地有色产业人才以冶炼技工为主,新材料研发、国际化经营、数字技术等关键人才匮乏,制约产业高端化转型。
“这些掣肘,实质上是对原有模式的路径依赖,它们是过去发展的主引擎,也是未来发展的主障碍。”业内有关专家指出,济源亟须推动有色产业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到创新主导的发展方式上来。
破局之路怎么走?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内做强、向外图强,积极推动‘二次创业’,更好地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区域发展格局,以创新引领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徐衣显表示。
方向已明,“路线图”愈发清晰。
“针对当前有色产业困境,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分步推进、分层破解,全面优化要素配置,为创新释放空间。”李军华说。
短期内,济源聚焦企业最紧迫的硫酸储运、固废处置等问题,加快建设仓储基地、铁路专用线等,优先解决物理梗阻,为产业升级争取时间、积累资本。
中长期内,济源将整合全国大市场资源,搭建“有色产业大脑”平台,打通矿产、技术、市场、人才、检验检测及国际合作等要素通道,培育开放协同创新生态,助推产业以更强竞争力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
事实上,探索已在多维度展开——
物流通道降成本。济源深化与青岛、连云港等口岸城市的合作,发展“铁海公”多式联运,为企业原料进口提供便利。2024年,济源共开行港口班列140余列,运送货物39.2万吨。
全球布局强韧性。金利集团在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市参股、收购矿山,进一步优化供应链;豫光集团的冶金智能装备,远销白俄罗斯、印尼、哈萨克斯坦;山立珠宝首饰供应链(济源)有限公司的白银首饰畅销海外,泰国工厂即将投产……
技术突围见成果。7月底,优克电子年产500吨铜基/银基高性能合金导体新材料项目正式开工,其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剑指关键导体材料市场。8月初,豫光集团成功小批量产出7N级超纯碲、铟,产品直供半导体用光电材料领域,为济源打造泛半导体新材料生产基地提供关键支撑。
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勇于破除路径依赖,时刻保持创新姿态,在全局坐标系中奋力攀高,实现从体量优势向创新优势的根本性跨越。这是济源故事,也是区域经济正在发生的故事。
记者点评
定位、抢位、站位
□本报记者 王昺南 赵珊珊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支撑。济源有色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向强的发展历程,是区域经济崛起与转型的生动实践。济源为什么能?其核心密码是善于定位、抢位、站位。
定好位。作为工业城市,济源的产业发展路并非坦途。然而,无论面对创业期的艰难,还是成长中的苦恼,济源始终以辩证思维、创新视角解决问题,既看大局大势,又看自身条件,精准定位、扬长避短,实现了有色产业的逆袭。
抢先位。困境塑造了济源人的拼抢精神。在有色产业壮大过程中,济源以“闯”的劲头屡屡在关键节点抢得先机。从数次掀起技术革命,引领行业绿色发展,到率先布局循环经济,优化存量做增量,这种敢突破、敢争先的抢位精神,正是济源有色产业持续进阶的核心动力。
攀高位。如今,济源的产业目标不止于“大”,更在于强。作为全国唯一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济源人清醒认识到,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必将被淘汰,必须坚持高标一流、创新引领。当下,聚焦打造产业强市,济源正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入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现代化产业“强筋壮骨”“顶天立地”。
认清坐标,勇于变革,争先进位。从过去到未来,奋进脚步不停,济源经济发展开新局,必有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