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内黄金饰品价格正式跨过1000元/克大关,朋友圈、短视频上到处是“买金子”的热搜。
不少人调侃,现在的见面寒暄已经变成“你囤金了吗”。
按理说,金价涨到这样疯狂的程度,金店应该门庭若市才对,然而现实却是另一幅画面。
一家又一家老牌珠宝门店关门歇业,连周大福、老凤祥这样的行业巨头都在缩减网点,利润直线下滑。
金价飞天,金店倒闭,这听上去就像个悖论,但仔细剖开才发现,黄金的财富神话,并没有照进金饰生意的现实。
01
黄金的涨势,确实够凶猛。
2022年国际金价还在每盎司1800美元左右,三年时间一路飙到3000美元,国内零售价也突破千元一克。
按李迅雷的比喻,这就是一座活火山,喷发起来毫无征兆。
可这股火热并没有传导到终端市场,原因其实很直白,金饰不是黄金。
消费者去银行买金条,本质上是投资,去金店买首饰,则是消费。
首饰的定价除了原料,还叠加了工费、设计费和品牌溢价,金价涨得太快,商家成本飙升,最后摊到顾客头上。
举个例子,去年你拿1万块去买一条项链,还能挑到一件像样的。
如今同样的预算,可能连半条都买不到。
消费者心里一算账,买首饰既不保值,回收还要折价,倒不如直接买金条。
于是,投资端火爆,消费端萎靡。
这就像猪肉价格暴涨时,大家转头去吃鸡肉牛肉一样。金饰贵到超出心理预期,自然没人愿意掏钱。
02
金饰行业几十年的繁荣,靠的是“婚俗刚需”。
老人常说“无金不成婚”,买对戒、买三金几乎成了婚礼必备,可这套逻辑在今天的年轻人这里,已经行不通了。
一方面,结婚人数本身在下降。
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只有680万对,不到十年前的一半,结婚的人少了,买婚庆金饰的自然锐减。
另一方面,即便是结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倾向于“轻量化”。
有人选择租首饰撑场面,有人干脆买仿金首饰,价格便宜,戴着也好看。
我身边就有朋友结婚时,直接买了一套仿金首饰,几千块解决问题。
她说:“反正也就是婚礼当天戴一戴,谁在乎是真的还是假的”,这种心态,在当代年轻人中并不少见。
当婚庆的刚需不再刚性,金店赖以生存的基本盘,等于被掏空了一大半。
03
对比一下就能看出问题,银行卖的金条,纯度高、溢价低、重量多样化,还能分期购买,消费者买了放保险柜,心里踏实。
金店卖的首饰呢?溢价动辄比现货贵200元/克,花了大价钱,拿去回收还要折损,买入价和卖出价之间差一大截。
这几年,银行盯准了全民买金的风口,频频推出金章、金条、金豆豆等投资产品。
相比之下,金店的套路显得格外落伍,比如K金、18K金,本质上只是含金量75%的合金,却常常被包装成时尚首饰高价出售。
还有一些所谓“金豆豆”,消费者以为能保值,结果一赎回才发现严重亏本。
与此同时,深圳水贝市场的批零一体化模式崛起。
商家直接按实时金价加少量工费定价,借助直播间和社群卖货,成本低、周转快,彻底打破了传统加盟金店的价格壁垒。
买家自然不傻,有更透明的渠道,谁还去给品牌溢价买单?
金条热火朝天,银行吃肉,水贝抢蛋糕,剩下金店,只能硬撑。
04
2024年以来,“金店暴雷”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
北京双井某加盟店卷走5000万跑路,福州一家连锁金店集体关门,杭州某珠宝公司资金链断裂波及上万投资者。
这些暴雷背后,有的是因为高金价下资金周转困难,有的是打着托管和返利的名义搞资金盘,而消费者一旦追不回本金,口碑就彻底崩掉。
关店潮也在蔓延,周大福一个季度收缩近400家门店,老凤祥加盟店一年减少近200家,周大生、周六福同样在关店。
头部品牌日子都难过,中小品牌更是举步维艰。
更糟的是,财报数据冷冰冰地摆在那,老凤祥营收、利润双降,周生生利润下滑20%,周大生营收腰斩。
所谓“黄金的避险神话”,对金店来说已成笑话,他们过去依赖的增长引擎,婚俗、投资、消费升级,如今全部失灵。
金子还在涨,但金饰这门生意,正被高价和新渠道一点点蚕食殆尽。
05
黄金的本质,是硬通货,是避险资产,金价大涨,说明市场在焦虑,也说明人们在寻找安全感。
但金店的首饰,归根结底是消费品,它无法跟投资挂钩,更无法抵挡消费降级和新渠道的冲击。
过去,人们把金店当成财富的象征,如今,它反而成了高价收割的代名词。
金子本身没变,变的是时代,消费观念变了,渠道格局变了,年轻人的心态也变了。
黄金还在闪光,但金店如果继续守着老一套,以为靠涨价就能维持生意,最后只会被自己的定价策略埋葬。
真正的生意之道,不是坐等金价起落,而是读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