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年里,人们的钱袋子似乎渐渐灵光了些。街头巷尾,茶馆闲谈,总有人议论如何打理余钱。银行里的一纸大额存单,因那“保本”的幌子与看似不低的利率,曾一度被吹捧成理财的良方。可世事多变,金融圈内的行家却悄声提醒:这东西并非金山银山,反倒潜藏四重隐患,不容掉以轻心。
先说利率。央行的数据明摆着,2023年以后,大额存单的利息一降再降,三年期产品的收益率甚至跌破3%。有银行经理直言不讳,这些利率紧跟国债,遇上货币宽松,迟早还要再往下掉。你若此刻咬牙定下三年五年,实则是自缚双手,日后遇见更高的利率,却只能干瞪眼。况且,还有银行在合同里悄悄安插“分段计息”的条款,提前取出,利息立马缩水到活期那点可怜的0.3%。二十万元的本金,两年后若急用钱提前支取,少赚的利息足够买辆小车。
再谈流动性。有人说,大额存单可以转让,似乎灵活。可实际呢?你若真要卖掉,二级市场往往得打折。某城商行的数据冷冰冰摆在那,一张百万存单,明明利率3.05%,到手价却只能卖98.2万元。买方图便宜,你却赔了收益。这还不算,疫情时一些大行甚至规定单日赎回不得超过本金的5%,要彻底取回,得等上二十个工作日。说是“存单”,到头来更像是被冰冻的资金。
隐性成本同样不容忽视。账面上看着3%的年化,好像压过通胀。但若换算机会成本,同期若用国债逆回购配合货币基金滚动操作,收益早超2.4万元,而存单只给1.8万元。更狡猾的是,银行总喜欢把存单同保险、理财一块儿塞到你手里。拒绝?对方轻描淡写一句“额度已满”。调查显示,七成买过存单的客户都被推销附加产品,其中不少人还真稀里糊涂掏了钱。
问题更深的,是理财理念的落后。资管新规之后,净值化理财产品逐渐走稳,波动虽有,却也常常能跑到4.5%以上。对比之下,大额存单所谓的安全,早已失了锋芒。招商银行的半年报就显示,客户存款占比已经跌到39%,较数年前大幅下降。学者提醒,当无风险收益率长期跑不赢GDP增速,单靠存款不过是财富缩水的另一种姿态。与其盲目依赖,不如搭建一个核心资产加卫星资产的组合,把国债与黄金、基金配合起来,或许更能守得住家底。
那么,路在何方?对那些胆子小、不愿冒大风险的投资者,也不是没法子。可以尝试“三三制”:将资金分三份,投向1年、2年、3年期国债,每到期一份,就再转投新的三年期。如此循环,不但维持了流动性,还能均衡利率波动。据银行理财师算账,三年后整体收益比单纯买大额存单要高出0.8个百分点。再加上货币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这类工具,既能保持随取随用的便利,收益也稳在2%以上,比死守存单要活络得多。
世道人心,总在变化。财富的保值增值,也需与时俱进。大额存单曾经风光,但如今的利率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都让它难再独当一面。若真想走得稳健,就要摒弃盲从,睁大眼睛,多些比较,多些思考。愿每一位投资者,都能在金融大潮中守住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步步为营,稳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