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三维是消费级3D打印的头部企业,同时也是跨境独立站的大卖家,近期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筹备 IPO。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家公司:① 企业概况(定位、产品和商业模式);②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③ 财务表现(增长与盈利能力);④ 未来发展与潜在风险。
① 企业概况(定位、产品和商业模式)
②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在招股说明书中,创想三维高调宣称自己是“全球最大消费级3D打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这一头衔建立在其先行者优势与历史积累之上。要理解这一市场地位,关键在于区分“存量第一”与“增量第一”。
2020–2024年间,公司累计出货约440万台,市占率27.9%,远超第二名,足以证明其作为消费级3D打印拓荒者与普及者的历史地位。其Ender系列等经典产品,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将3D打印从实验室带入了无数创客和爱好者的家庭,建立了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品牌认知度。
但市场更关注未来,而未来取决于增量。若将视角转向2024年单年出货,形势却已逆转:创想三维出货约70万台,市占率降至16.9%;而成立仅数年的拓竹科技则凭120万台、29%的份额跃居首位。创想三维由此从“存量第一”跌落为“增量第二”,其优势正被技术驱动的新兴力量迅速侵蚀。
消费级 3D 打印的“深圳四⼤天王”格局
创想三维面临的挑战并非来自某一个竞争对手,而是源自一个高度集中、竞争白热化的市场格局。行业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入门级(售价低于2500美元)3D打印机市场已呈现出寡头垄断态势。这一市场的主宰者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深圳。创想三维、拓竹、纵维立方和智能派并称“深圳四大天王”,合计掌握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出货份额。
拓竹科技凭借革命性的高速与多色打印功能,重新定义了消费级3D打印的性能标杆,直接挤压了创想三维等传统厂商赖以生存的性价比市场。纵维立方与智能派在光固化(Resin)这一高精度赛道上占据领先地位,既巩固了自身优势,又逐步渗透至FDM领域,持续蚕食创想三维的增长空间。
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高科技消费品领域崛起的缩影,更意味着创想三维所处的战场是一个“贴身肉搏”的修罗场。
创想三维虽是少数同时布局3D打印、3D扫描与激光雕刻的厂商,产品线最广,但在竞争加剧后,这一“多线作战”反而凸显隐忧。
市场规模层面,消费级3D扫描仪(2024年仅1亿美元)和激光雕刻机(8亿美元)体量有限,难以成为增长引擎。扫描仪领域,创想虽以37.7%的份额居首,却因市场盘子过小,对整体贡献有限;激光雕刻机市场则呈“一超多强”,创客工厂凭16.6%出货量和42.5% GMV居于主导,创想仅列第三(出货量5.7%,GMV 3.5%),难以形成支撑。
③ 财务表现(增长与盈利能力)
一、收入结构与增长
1. 收入结构
按产品:3D打印机是公司绝对核心。2022年占比高达82%,到2024年虽降至62%,但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3D打印机耗材、配件等业务高度依赖整机出货,可视作附属收入。若合并计算,2022年三者合计占比95%,2024年仍达84%。
按区域:公司正经历市场重心的迁移。2022年,中国市场(含港澳台)占比达到50%,但到2024年已降至29%;取而代之的是北美(27%)和欧洲(24%)的快速崛起。这一变化不仅折射出中国市场的天花板逐渐显现,也显示出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突破正在成为新增长点。
按渠道:线上直销正在重塑收入模式。2022年线上仅占14%,2024年提升至41%,2025年Q1更是达到48%,几乎逼近一半。与此对比,线下依然以传统经销与To B销售为主,贡献逐渐萎缩。线上渠道方面,国内依赖天猫、京东等平台,海外则以独立站(DTC)为核心,辅以亚马逊、eBay等流量平台。直销占比的提升,一方面推高了平均售价,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直接的品牌掌控力。
2. 收入增长
整体收入:2022–2024年公司收入保持30%的复合增长率,2024年达到23亿元人民币。
3D打印机:如果只看核心的3D打印机业务,过去两年增长几近停滞:CAGR仅13%,2024年同比增幅只有0.8%,收入约14亿元。其背后的驱动完全来自价格提升而非销量扩张——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1,306元翻倍至2025年Q1的2,682元,而月均销量却从70,158台跌至53,967台,下降23%。换句话说,核心业务正在“靠提价维持表面繁荣”。
相比之下,耗材与配件则展现出更强的动能。2022–2024年复合增速高达155%,收入占比从3%跃升至11.4%,逐渐成为新的增长支柱。2024年3D扫描仪与激光雕刻机合计收入占比16.2%,尽管市场体量相对有限,但为公司打开了潜在的多元化方向。
二、利润率分析
创想三维的利润率并未持续改善,反而呈现明显下滑。2022–2024年间,毛利率仅提升1.1个百分点,但经营利润率却从12.1%大幅跌至4.3%,经营利润由1.6亿元缩减至9,800万元,下降近四成;净利润率也从7.7%降至3.8%,下滑近4个百分点。
根源在于销售与营销费用的失控。该项费用率从2022年的8.1%飙升至2024年的16.7%,几乎翻倍;金额年复合增速高达84.8%,远超同期收入的30.4%。其中,广告投放与电商平台佣金是最大推手:后者从2022年的230.6万元暴涨至2024年的5,328.2万元,凸显出公司对线上渠道与流量采买的高度依赖。
相比之下,研发费用率始终在5.1%–6.5%之间徘徊,投入不足。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或许正是其在与以技术驱动著称的拓竹科技等对手竞争中逐渐失势的根本原因。换言之,创想三维更多依靠高昂的营销来“买增长”,而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极具疑问。
三、关键资产负债表科目与现金流
收入放缓、利润受压最终集中反映在现金流上。创想三维的资金链已出现紧张迹象,使得本次IPO融资显得尤为迫切。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22年的2.6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1.7亿元,并在2025年Q1转负,净流出8,032万元。这一转折点尤其危险,意味着主营业务已难以产生足够现金维持日常运转。
截至2025年3月,公司存货账面价值高达5.16亿元,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75.7天拉长至93.7天,显示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同时,贸易应付与应付票据长期维持在5亿元以上,公司显然在依赖拖延支付以缓解现金压力。
为维持运营,公司不断加杠杆。截至2025年3月,短期及长期借款合计达4.8亿元,而同期现金及等价物仅4.56亿元,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
④ 未来发展与潜在风险
当“低价硬件+出货量”的故事逐渐失灵,创想三维不得不寻找新的叙事。它正试图从一家单纯的制造商,转型为一个“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生态平台。这条路并不新鲜,却充满艰险。成败与否,将决定它是继续在价格战泥潭里挣扎,还是重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在这场转型中,“创想云”是第一步。它被设想为一个集模型库、在线切片、远程打印和用户社区于一体的数字平台,希望借由丰富的内容与活跃的社区,把用户牢牢绑定在创想的硬件上。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严峻。对手拓竹科技的“MakerWorld”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模型平台,每日新增数量遥遥领先。内容和社区的争夺,远比硬件市场更考验持续投入与生态构建的能力。
与此同时,创想三维也在尝试更具想象力的一步——Nexbie。它是一个面向海外的3D创意成品电商平台,野心在于打通从“创意生成”(用户在创想云获取模型)到“成品交易”(用户把打印好的产品直接在平台销售)的闭环。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高毛利的新增长引擎。但目前,它还停留在萌芽期:2024年相关收入占比仅0.2%,更多是概念上的探索,而非实质性的第二曲线。
故事的张力在于,消费级3D打印确实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而创想三维依然是布道者、先驱者、中国制造力量的缩影。IPO只是新的起点,公司能否在转型中突围,将决定其未来在这场全球竞争风浪中的位置。
来自:梨薯
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转载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5年9月23-25日举办的第三届深圳eVTOL展和激光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大会(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