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有丰富的人物传说,不少传说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藏族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传说,不仅在藏区广为流传,而且在《新唐书》及一些藏文史书中也有记载。
“汉藏联婚”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文成公主入藏在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由于采取了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故经济、文化都有了较高的发展。此事引起了吐蕃王松赞干布的极大关注。为了增进汉藏之间的密切关系,引进中原的先进技术,学习中原文化,以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事业,松赞干布几次派使者向唐朝请婚。藏族人民就是依据这个历史事实,在传说中倾注子真挚的感情,创作出这则优美的传说。
传说不仅在民间流传,后来还搬上藏戏舞台,有的情节画成壁画。史学家还将某些情节引进历史著作。传说中说:“文成公主到西藏来了。她从内地带来了青稞、豌豆、油菜籽、小麦和荞麦五样粮食的种子,带来了白的、黑的、红的、蓝的和绿的五种颜色的羊,还有许多内地的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来了”。传说不是历史,但它具有艺术的真实性,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这则传说情节生动感人,波澜起伏,悬念迭生,扣人心弦,在“难”与“解”之中烘托了聪明智慧的藏族使臣噶·东赞,这一人物是藏族人民着意塑造的理想中的智者。
白族《火烧松明楼》的传说是一篇南诏时代白族历史人物传说。它取材于历史,但不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再现。故事极力歌颂柏洁夫人的反抗精神和对爱情的忠贞。为了表现这一主题,故事对历史事实大胆地加以改造和加工,没有受历史事实的限制。皮罗阁统一“六诏”是经过多年战争,逐个消灭五诏的,决不像故事里描写的那样,靠火烧一座松明楼完成的。
《火烧松明楼》的传说是在不同时期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内容无文字记载,元朝开始见请于文字。元人张道宗著《记古滇说》中有这个故事的简单情节。到了明朝,在《南诏野史》里,记录得比较完整。
民间传说的《火烧松明楼》,除了个别细节和结尾外,和《南沼野史》记载的基本一致。关于柏洁夫人之死,民间有两种说法,有的说投井而死,有的说投洱海而死。后一种说法较为普遍,其结尾说,火烧松明楼后,柏洁夫人起兵反抗,但势单力弱,城破被俘。皮逻阁见她美丽聪慧,强行和她成亲,柏洁夫人假意答应,但要给丈夫守孝一百天。夏历七月二十三那天,她在洱海边祭奠完毕,便纵身投入洱海。后来,每年的这一天,洱海沿岸的各村寨,都要扎起花船下海,象征打捞柏洁夫人。
《段赤城的传说》是白族的另一篇著名人物传说。主人公段赤城是一位杀蟒英雄。相传,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洱海里出现一条大蟒蛇,吞食人畜,兴波作浪。有一个智勇双全的白族青年段赤城,决心为民除害。他身缚钢刀,手持双刀,跃入洱海,钻进蟒腹刺死蟒蛇,自己也死于蟒腹。白族人民深受感动,把他的尸体埋葬在马耳峰下,并毁蟒骨为灰,建成一座宝塔,名叫“蛇骨塔”,至今仍矗立在羊皮村外。段赤城被羊皮村奉为“本主”。
关于段赤诚的书面记载,最早见于《白古通记》、《南诏野史》、《滇云历年传》及《白古通记浅述》等古籍中。万历《云南通志》又写入《地理志》及《人物志》。
这个传说歌颂了为民除害的英雄,赞扬牺牲精神,情节生动感人。
《孟获的传说》是彝族的人物传说。
传说孟获的彝名叫井笃阿熬,历史上确有其人。据《三国志·蜀志》记载:诸葛亮在进军云南平定南中时,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第一次捉到孟获后,诸葛亮曾经“使(孟获)观于阵营之间,问曰:‘此军如何?’获对曰:‘向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阵营,若只如此,即定百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欲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成也,南人不复反矣。’”和这段史实记载相比,可以发现彝族民间的孟获传说是彝族人民理想化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