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雨季,“城市看海”的新闻便时不时销键地出现在网上,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能免受内涝之苦。而在这个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同时,内涝问题也正在成为对城市管理水平的一项重大考验。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2551亿元),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
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伍斗郑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内涝易发点也在与日俱增。
随着国内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变成了住宅,腔颂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充分(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导致雨水的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疏导雨水已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