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蒂不想不想去睡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床边」到「床上」
对情人而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但对许多父母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可能是「孩子明明已到了床边,却怎么也不想上床睡觉。」 假使针对我们周边家有幼童的父母做个意见统计,问:「哪些场景是每天必定上演的亲子小剧场?」我想,「餐桌上的追逐战」以及「睡床边的角力赛」肯定可以高居前三名。 这也是继2015年风靡童书界的《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绘本之后,贝蒂再度与大家见面的重要原因。 【从「床边」到「床上」,能有多远?】看看贝蒂就知道,「床边」与「床上」距离究竟有多远:
一、时间距离:从晚上七点到十点,三小时。 二、空间距离:要体验并穿越玩具,近十项。 很多孩子都有个人化的「睡前仪式」,例如说故事、唱歌、听音乐、坚持要找到熟悉的小被子…等;或是像贝蒂一样、得把心爱的玩具玩过一轮才甘心上床睡觉,有些孩子还得加上「耍赖」的时间,因此每个孩子睡前仪式所需消耗的时间个别差异大。若以贝蒂来说,得三小时才够,所以大嘴鸟先生按贝蒂的作息、客制化地调整「提醒上床睡觉」的起始时间。此外,大嘴鸟先生也示范了:让孩子在一个简单、无过多诱惑的环境下入睡,是重要的!因此,在贝蒂上床睡觉前,把睡觉空间里的玩具收拾干净,可让贝蒂更专注于睡觉这件事。
※延伸思考:你允许孩子的作息分成「平日版」与「假日版」吗?为什么?【「延宕满足」与「立即性的酬赏」】
自从「别急着吃棉花糖」(棉花糖实验)相关书籍上市后,大家普遍认同「延宕满足」是种「自律」能力的展现,跟是否具备「成功者特质」有关。然而,若从认知发展阶段来看,相对于「延宕满足」,贝蒂这年纪(学龄前)对于「立即性的酬赏」仍比较有感;「延宕满足」的能力,则需要经过刻意训练,而非天然长成,家长毋需过早苛求于幼小的孩子。所以当大嘴鸟先生试图以「好好的睡一觉,明天你可以演奏更多的音乐」
、「好好的睡一觉,明天你可以画更多的图画」、「明天你可以玩所有的玩具」来鼓励贝蒂快快上床睡觉时,贝蒂完全不为所动! 直到大嘴鸟说「如果你现在立刻上床睡觉,我就念一个睡前故事给你听。」贝蒂才甘心上床睡觉。 因为「明天」对贝蒂来说,太抽象、太遥远;而「现在」是正在发生的,看得到、感觉得到,所以小脑袋瓜容易理解。 ※延伸思考与阅读:为何孩子无法做到「延宕满足」?除了认知发展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可能的因素?(推荐此篇「 棉花糖实验:忍耐力要孩子练习的并不是忍耐」 )
【用颜 *** 分情绪,但不以玩具区辨性别】
从上一本《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到这本《贝蒂不想不想去睡觉》,共通的特征是「以颜 *** 辨贝蒂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贝蒂情绪亢奋或是爆走时,用「菊红色」底色表示,象征火爆与活力,使之有别于平常的情绪状态。 抓准孩子对颜色的敏感度,并将情绪色彩化,有助于孩子对自我情绪的觉察与辨识。 此外,另一个在此绘本里的「隐藏版亮点」,则是「玩具与性别」。 玩具究竟该不该分性别?其实玩具不分性别的好处多多,曾经针对「玩具不该分性别」整理出三大理由: 理由1:选择无限制,有助扩展想像力 理由2:去除性别标签化,弭平歧视讪笑 理由3:避免过早扼杀孩子的天赋与潜力 谁说女生只能玩娃娃?贝蒂不只喜欢娃娃,更爱汽车、火箭、火车!这些,通通成了她睡前的最佳玩伴呢! ※延伸思考与阅读:小心玩具 有可能正是造成性别歧视的凶手!?(TEDxTaipei) *本篇文章由 【咨商椅上的教养】 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 止转载*《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上一篇: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下一篇:关于说明一个人勤奋刻苦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