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储能市场的炽热浪潮:中国企业乘风破浪,订单涌动
欧洲的储能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繁荣,中国企业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成本优势,在这场盛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海外订单量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
欧洲电网的迫切需求与中国企业的战略机遇
欧洲电网正面临严峻挑战。老化的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太阳能和风能等不稳定新能源接入,导致电网运行愈发困难,时常出现“负电价”等异常现象,严重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为应对这一局面,欧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储能发展目标,计划到2030年将储能规模扩大十倍,巨大的市场缺口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中国储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成本与本土化
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在欧洲储能市场拔得头筹,并非仅仅依靠价格优势。以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领军企业,在电池性能、系统集成以及智能能源管理方面均拥有领先技术。例如,阳光电源的液冷储能系统,即使在欧洲寒冷气候下也能保持高效运行。此外,中国企业以其高效的项目交付能力,赢得欧洲客户的青睐。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海外新增订单规模同比激增超过220%,欧洲市场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深谙“本地化”战略的精髓。为了规避高额关税、贴近客户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国企业积极在欧洲各地建立生产基地。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设厂,比亚迪选择墨西哥作为辐射欧美市场的战略支点,远景动力则在英国和西班牙布局了电池超级工厂。利元亨等智能装备企业更是将生产线延伸至捷克,其创新的生产模式甚至获得了法国总统的高度赞赏。
“大储”与“户储”并驾齐驱:欧洲储能市场的双轮驱动
欧洲储能市场呈现出“大储”和“户储”双线并行的发展态势。“大储”市场增长迅猛,2024年欧洲大型储能项目装机量同比激增超过200%,首次超越户用储能。与此同时,随着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家庭用户储能的经济性再度凸显,加上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出台的补贴政策,户用储能市场也呈现回暖迹象。
储能项目的盈利模式:多元化收益保障
储能项目的盈利能力是吸引投资的关键。在德国,一个设计精良的独立储能项目,其内部收益率可达8%以上,若叠加补贴政策,收益率更有望进一步提升。储能项目不仅可以通过电价差获利,还能通过参与电网调频、容量市场等辅助服务获取额外收益,这部分收益往往能占据项目总收益的相当比重。
迎接挑战,拥抱未来:中国储能企业的破局之道
尽管欧洲储能市场前景光明,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欧洲部分地区老旧且容量不足的电网,可能导致储能项目接入延迟,约有三成项目因此面临延期。同时,欧洲对产品安全、质量和环保的高标准要求,如《新电池法规》中对电池碳排放和回收利用的规定,构成了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中国企业正积极应对,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来满足这些严苛标准。此外,碳关税等贸易壁垒虽然可能增加成本,但通过本土化生产等策略,中国企业能够有效规避相关风险。
虚拟电厂与碳金融:储能未来发展的多元化路径
未来,储能将不再是孤立的电站,而是趋向于互联协同。虚拟电厂的兴起,通过技术平台将分散的储能设施和可调节负荷进行聚合,使其如同一个统一的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不仅能增强电网稳定性,还能为参与者带来可观收益。此外,在碳金融框架下,储能提供的调峰服务有望转化为碳积分进行交易,为项目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您如何看待中国储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未来发展?您认为中国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之外,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