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热问”:一线城市罕见“四连怪”,预示市场新格局
上海一位居住了二十载的老友,近期感叹道:“我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房价一路飙升的辉煌,但眼下这种景象,是我从未亲历过的。” 此言一出,恰似一记石破天惊,道出了当前中国楼市一线城市的种种令人费解却又引人深思的怪象。
量价背离:成交走高,价格却阴跌不止
最令人错愕的莫过于成交量与价格的“背道而驰”。经济学基本原理似乎在此刻失效:房屋的销售数据节节攀升,但价格却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持续下挫。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七个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12.2%,上海更是增幅达16.5%,深圳则以30.5%的惊人涨幅领跑。按常理,如此旺盛的成交量理应支撑起价格的坚挺,甚至推高市场。然而,事与愿违,2025年7月,全国四大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平均下跌了1%,这一跌幅创下了自2024年10月以来的最大纪录。具体来看,北京下跌1.1%,广州下跌1.0%,上海和深圳均下跌0.9%。这种“以价换量”的市场行为,赤裸裸地揭示了卖家们急于套现的心态——生怕稍有迟疑,曾经炙手可热的一线房产便无人问津,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吸引观望中的购房者。
冰火两重天:豪宅热销与刚需遇冷并存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令人咋舌的“冰火两重天”景象:豪宅市场炙手可热,而普通住宅却门可罗雀。
2025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总价千万级以上的豪宅成交量达到了2.1万套,同比增长21%。在一线城市,千万级豪宅的成交量更是高达1.6万套,增长了15%。其中,上海的表现尤为抢眼,上半年总价千万级以上住宅成交占比高达27.83%,北京也达到了22.5%。这意味着,在上海,平均每卖出的四套房产中,就有一套是千万级的豪宅。
然而,另一厢,普通住宅市场却陷入了异常的冷清,尤其是刚需楼盘,去化速度明显放缓。市场出现了显著的分化:资金充裕的购房者忙于抢购高端物业,而刚需购房者则普遍持观望和犹豫的态度。
一线齐跌:历史性转折下的市场寒意
更令人警醒的是,一线城市首次出现了集体下跌的局面。2025年5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出现下跌,这是自2025年以来首次出现四大城市齐跌的现象。具体跌幅为:北京下降0.8%,上海下降0.7%,广州下降0.8%,深圳下降0.5%。
回顾过往,一线城市一直是楼市的风向标,往往率先上涨,最后下跌,甚至在二三线城市普遍调整时,一线城市还能凭借其稀缺性和韧性保持稳定或逆势上扬。然而,如今,这份“一线光环”似乎也难以为继。就连历来被视为“抗跌”典范的上海,在5月份也未能幸免,出现了价格转跌的态势。这清晰地表明,市场的调整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政策松绑效弱:市场逻辑悄然重塑
第四个怪象,在于政策的不断“呵护”似乎收效甚微。自2024年底以来,一线城市密集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优化措施,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放宽了购房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购房者在五环外(北京)和外环外(上海)不限套数购房。此外,降低首付比例、优化公积金贷款条件等利好政策也层出不穷。然而,这些旨在提振市场的举措,却未能扭转颓势,市场非但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反弹,反而继续探底。
为何相同的政策刺激,在当下却表现得如此“差强人意”?这背后,是房地产市场基本面的根本性变化。
供需关系的逆转: 全国范围内,房屋总量已达到惊人的6亿栋,而96%的家庭至少拥有一套房产,超过40%的家庭甚至拥有两套及以上。这意味着,房子已经从稀缺资源转变为相对过剩。
购房预期的彻底改变: 过去“房价永远涨”的信念早已动摇。购房者变得愈发理性,不再盲目追逐所谓的“投资机会”,而是更加注重实际需求和价值。
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 居民负债率已飙升至137%,月供占收入比超过60%的家庭比比皆是。在高房价和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家庭已无力承担过重的房贷负担。
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谢幕。
新时代下的房地产:理性审视与分化展望
展望未来,买房不再是“无脑赚钱”的投资,置业需要更加审慎地考量地段、品质,而非“随便买都能赚”。市场的分化将成为常态,即使是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不同品质的房产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或许仍能保持韧性,但非核心区域的普通住宅则可能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房子正在回归其最本质的属性——居住。其投资属性正在悄然减弱,而居住属性则愈发凸显。
一线城市所呈现出的这些“怪象”,绝非偶然,它们是市场深层逻辑演变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