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进入 AI 重构一切的时代。
作者|王彬
封面|F1:狂飙飞车
所有颠覆性技术的进步,总会经历从漫长的积累到快速迭代爆发的过程。技术革新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积累到一个临界点才会爆发。
现在,大模型也走到了这一步。经过了两年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教育之后,AI 重构所有产品的设想正在成为现实。
今年以来,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产品都在疯狂接入 AI,从国民级应用的微信、抖音到细分赛道的音乐、支付、金融。云服务厂商们迎来最大的时代机遇,云的服务范式变成 MaaS,AI 成为主流云厂商的商业增长引擎。
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看到了 AI 重构的机会。它已经从应用延伸产业链,从技术到场景,从产品到增长,AI 重构本身已经是一条全新的赛道。
新赛道意味着新机会。重构本身也是一条全新的起跑线,而有些早已锚定重构的人已经走到了前面。
正在开启的 AI 重构时代
谈到 AI 重构,行业内大致上还是有一定共识的,不少头部企业家都有过类似的观点。但是在这其中提出最早,信念最为坚定的,不得不说起百度公司的创始人李彦宏。
在公开资料里,他是国内最早对外喊出要用 AI 重构一切的人。那是 2023 年底的百度世界大会,他当时公开提到这个观点,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理解。
李彦宏
这并不奇怪,那时大模型爆发仅仅一年,行业正陷入模型层面的内卷之中,同质化严重,堆砌算力,狂飙参数。不只是科技巨头,中小厂商、高校、创业公司乃至传统行业龙头也都在试图从头开发一款专用大模型。仅仅半年多时间,国内就已经发布了超过 230 个大模型,媒体们惊呼行业陷入“百模大战”。
但李彦宏认为,人类进入 AI 时代的标志并不应该只是产生很多大模型,而是应该在“有用”的层面延伸,产生很多 AI 原生应用。事实上,作为国内最早公开发布大模型的公司,这个观点一直贯穿其中,在大模型爆发之初就重复过许多次了。
不过,当时所有人都忙着追赶 ChatGPT,大家并没有看清未来的方向。和历史上所有新技术掀起行业变革时一样,在 AI 爆发之初,行业陷入各种观点和方向的争论之中,混乱是当时的常态。那时,大多数人尚不会料到模型的发展会在短短两年间迭代得如此之快。
今天,已经没有人再去怀疑 AI 重构的未来。甚至可以说,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 AI 重构一切的时代。今天几乎所有厂商都在加速 AI 重构产品的步伐。
微信自年初接入腾讯元宝之后,AI 迭代速度不断加快。从最早只是在搜索场景中接入 AI,到现在已经完全覆盖聊天、公众号、视频号等几乎所有场景。抖音除了加快在产品功能中接入 AI 外,还在尝试用 AI 改造短视频创作生态。
国民级应用接入 AI 可能还在强调要“润物细无声”,在接入 AI 的同时强调不打扰用户原有使用体验,一些主打工具属性的应用则更激进地利用 AI 重构。几大办公软件钉钉、飞书、企微都喊出了向 AI 时代转型的口号,更多类似于 Notion 之类的软件首页只剩下了一个对话框。
硬件层面同样如此。整个智能手机市场都已经完成了迈向 AI 终端的转型。由于苹果 Apple 智能的跳票,一些安卓厂商将 AI 视作挑战 iPhone 霸主地位的机会。刚开幕的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上,中国家电厂商们带着 AI 重构后的科技产品征服欧洲市场。
汽车厂商们已经开始将新能源汽车重新定义为“汽车机器人”。除了特斯拉,更多国内汽车厂商也对外喊出自己作为 AI 汽车公司的新定位,全面拥抱 AI 时代。更多传统产业开始着手利用 AI 改变原有作业流程的弊病,在矿产、石油、通信、医疗等领域,AI 正变得无处不在。
几天前,在百度秋日嘉年华活动上,李彦宏在颁发最高奖时,再次重提“重构”的观点。他认为,AI 大模型发展到今天,已经接近了临界点,相信很快就会有各种有价值的应用被创造出来。
回头来看,李彦宏也不是”预言家”。他当时只是站在百度过去十多年研究 AI 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的立足之处,在于过去百度在 AI 层面的深厚积累。毕竟百度是国内最早跟进和投入 AI 研发的互联网公司,他们早在 2014 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布局。
需要注意的是,和过去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迁不同,AI 重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产品范式的改变,而是对各行各业底层技术基础的重塑,无论是生产力还是消费力都在发生激烈的转型。
几周前,国务院对外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为的意见》
政策意见就代表最明确的方向。这已经是来自高层的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撰文表示,“人工智能+”行动加速产业智能体落地应用,而大语言模型是智能体生成的关键,百度不断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在算法优化、数据处理、多模态融合等关键领域持续突破,推动着大语言模型向更高性能、更广泛应用的方向迈进。
一个 AI 重构一切的时代正在开启,它也在打开新的机会。就像李彦宏所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非常令人兴奋、非常令人期待的环境中。”
AI 到底有什么新价值?
AI 重构一切,也就是重构每一个产品。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
但是,AI 带来的改变迥异于其他技术的变革,方法论与经验都无从谈起,怎么样才算作重构?重构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技术、场景、需求各方面要如何满足?
最早喊出“重构”的百度,或许仍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样本。事实上,在李彦宏提出这个观点以来,这似乎也是这家公司一直在坚持的事。过去两年,百度几乎已经将旗下所有产品线都利用 AI 进行重构,从百度文库、百度网盘、百度搜索,延伸到云、无人驾驶、数字人。
他们最新重构的产品是百度学术。9 月 11 日,百度 AI DAY 在北京大学举行,百度学术全面 AI 升级,在学术“搜、推、读、写、审”上进行一站式、全流程的 AI 重构。
百度学术是一款上线已经有十年之久的产品了,早在 2014 年就已经对外推出,它可以看作是外界观察百度对于重构底层思考的窗口。值得一提的是,“百度 AI DAY”是他们新近发起的活动,目的就是与最直接的应用者做真实交流,这也符合他们一贯简单务实的风格。
百度 AI Day
重构并不只是把 AI 加入产品能力。以百度学术为例,除了百度学术在产品端方面的 AI 功能创新之外,百度同时瞄准 AI4Resersh 和 AI4Science,助力学界在基础科研创新上拥抱 AI。
不久前,百度联合北大打造全球首个“一站式”数智化科学研究平台 AI4S LAB,提升科研工作者的效能与创新能力。更早之前,百度智能云联合百度螺旋桨 PaddleHelix 发布的 HelixFold-S1 推理模型,驱动蛋白质研究进入新阶段。
而除了各类线上应用产品之外,他们的重构,在技术、线下场景甚至产业链等方面也有体现。百度智能云是国内最早提出“AI 云”战略的云厂商,它可以看作是百度 AI 重构战略的基础设施。
在 AI 重构战略下,百度智能云最早开始了迈向 MaaS(Model as a Service ,模型即服务)的转型,早在三年前就建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 GPU 集群,推动从 CPU 服务向 GPU 服务转型。IDC 发布的《中国 AI 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4》报告中,百度智能云连续六年排名第一。
百度无人驾驶业务萝卜快跑目前已覆盖全球 16 座城市,累计全球服务次数超 1400 万,位居全球第一。AI 对无人驾驶的重构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产品形态中找到例证——大部分海外无人车仍需在车顶安装硕大旋转的激光雷达,成本高昂,百度无人车的形态与正常量产车型无异,第六代无人车 RT6 成本已降至 25 万元。
百度第六代无人车 RT6
过去数字人直播一直被人诟病表情僵硬、语气机械,无法满足电商直播带货的需求。但今年 6 月罗永浩的数字人直播却改变了行业固有看法,长达 7 小时的直播中,罗永浩数字人的表情、对话、动作几乎都与真人无异。这场直播最终吸引了 1300 万人次观看,GMV 突破 5500 万元。部分 3C、食品等核心品类带货单量,甚至超过了罗永浩 5 月真人首秀的同期数据。
不少观点都认为,数字人直播会彻底改变直播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为罗永浩数字人提供技术支撑的是百度慧播星。目前,百度慧播星数字人主播累计已超 10 万,涉及电商、教育、医生、法律等数十个行业,数字人开始广泛被市场接受。百度 2025 年 Q2 财报显示,数字人产生的收入环比增长 55%。
当然,用 AI 重构产品,让他们变得更“有用”,仍然是重点。这方面,百度文库除了原有产品端的 AI 重构之外,最新动作是联合百度网盘发布全球首个全端通用智能体 GenFlow 2.0,可以支持超 100 个专家智能体同时工作。百度搜索的最新改版并没有参照市面上常见的在搜索场景中简单堆砌 AI 推理功能,而是从搜索框、搜索结果页到搜索生态的全面革新。
从线上到线下,从产品延伸到产业链,再回归到每个产品本身的“好用”。这或许才是 AI 重构真正的价值,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方向之一。
AI 重构的新未来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进入 AI 重构一切的时代,其实大家又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真正的重构并不容易。既要兼顾产品的创新,也要瞄准场景与行业需求。可以说,AI 的未来是创新的未来。但创新不仅仅是创造,重构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敢于颠覆自身,敢于坚定转型,重构本身就是科技时代下最务实、最坚定的创新行为。
从这方面来说,更早的转身与实践帮助百度实际上已经提前完成在 AI 重构时代的卡位。
谁更彻底意味着方向,谁更好用则代表着潜力。眼下,百度几乎已完成旗下所有产品的 AI 重构,不少产品都在 AI 重构之后取得亮眼增长。今年 8 月最新的 AI 产品榜单国内总榜 Top 10 中,百度独占 3 席。在一众类 ChatBot 应用中,只有百度网盘和百度文库是 AI 重构产品的代表。
9 月份,咨询机构沙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2025 年中国 AI Agent 年度榜单》,榜单尤其关注 AI Agent 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其中,百度成为上榜应用最多的 AI 企业,包括慧播星数字人、秒哒、GenFlow、数字员工等 8 款百度产品入选相关榜单。
《2025 年中国 AI Agent 年度榜单》
AI 重构的时代,竞争的维度和广度都在发生变化,即便是类似于百度文库这样推出十多年的产品也能重焕生机。在大模型重塑下,百度文库 AI 月活用户已达 9700 万,转身成为“一站式 AI 内容获取和创作平台”。
面向 AI 重构的未来,提前转身的百度或许能够收获更多确定性的增长。这种确定一是来自于方向的坚定。李彦宏是行业内最早预言“AI 重构一切”的人士之一。回看过去两年关于李彦宏的发言,几乎句句不离应用,句句不离重构。即便外界诸多质疑,也从不动摇。百度每年最重要的世界大会上,前年他的演讲主题是《手把手教你做原生应用》,去年说的是《应用来了》。
但只有坚定方向,打磨产品还不够,AI 重构的时代,比拼的其实还是底色,是一家公司长期的技术积累与探索精神。过去十多年时间,百度在人工智能研发上投入资金超过 1800 亿元,是中国互联网中对人工智能研发时间最长、投入资金最多的公司,甚至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如此。
百度 AI 布局
在全球的科技大厂中,百度是为数不多进行全栈布局的公司,从高端芯片昆仑芯,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再到文心预训练大模型以及一系列自有应用探索,在芯片、模型、框架到应用等四大人工智能技术栈全面布局。《2025 年人工智能创新与专利白皮书》中,几乎处处可见百度的身影。报告显示,百度生成式 AI、智能体专利中国第一,大模型专利申请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二,深度学习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族数全球第一。
在舆论喜欢追逐热点与喧嚣之外,以上种种或许能够证明,百度正跑在前面。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下的百度显然也是被低估的。即便百度股价近期创下今年新高,但从市盈率仅仅只有 9 倍多。作为对比,多数 AI 科技厂商大多维持在 20 至 40 倍左右。
近期,包括花旗、招银国际等多家机构上调百度目标价,给予百度买入评级,花旗更是给出 145.84 美元的最高目标价。高盛最新研报表示,百度在全球无人驾驶商业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给予买入评级。美国顶级风险投资机构 Benchmark 合伙人 Bill Gurley 表示,相较 Alphabet(谷歌母公司)旗下 Waymo,拥有萝卜快跑的百度更值得投资。
Bill Gurley 发帖看好 Apollo
AI 时代的商业叙事逻辑并非简单的竞争叙事。它不仅是一场全球性竞赛,更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喧嚣之外,考验的是方向、实力以及耐力。它不应该只是一场不停追逐热点的技术游戏,而是试图改变甚至颠覆并创造未来新商业模式的探索。
从这个层面来说,百度不应该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