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可能前福建首富陈发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栽到最擅长的投资领域,而且险些将百年老字号的招牌给砸了。
有人说,这是因为陈发树“胃口太大”,居然想要趁着国家推行“混改”的时候把云南白药从国有资产变成个人资产,幸亏此举没能成功,否则将会直接造成高达380亿的损失!
野心勃勃的陈发树后来如何了,他又是为什么坚持要入股云南白药呢?
陈发树,来自福建安溪一个普通村庄,小时候家境贫寒,连小学都没读完,但他很早就显露出对商业的敏感和胆识。
16岁起,陈发树就在林场做运输工,靠倒卖木材赚得第一桶金,随后几年,他不断拓展生意边界,从零售百货到房地产,从旅游投资到证券交易,一步步构筑起他的新华都商业帝国。
只不过,真正让陈发树实现财富跨越的,是在2000年前后投资紫金矿业,当时他以三千多万元拿下该企业20%股权,没想到数年后紫金矿业成功上市,这笔投资升值至百亿规模,陈发树也因此被市场称为“最牛散户”。
2009年,已经登上福建首富之位的陈发树,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云南白药,当时云南白药正面临股权结构调整,第二大股东云南红塔拟转让其全部持股。
见此情形,陈发树果断出手,以22亿元竞得这部分股权,但他没有想到,这笔交易竟会引发持续数年的法律纠纷。
中国烟草总公司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由拒绝批准转让,陈发树不惜与红塔对簿公堂,虽然最终败诉,却始终未放弃入主云南白药的念头。
转机出现在2016年。国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云南白药成为试点企业之一。陈发树觉得机会终于来了。他通过新华都集团出资253.7亿元,参与白药控股的混改,与云南省国资委并列成为第一大股东,双方各持股45%。
为了凑齐这笔巨额资金,他不惜变卖多处房产、减持其他公司股权,几乎押上了半个身家,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豪赌,但陈发树信心满满。
混改完成初期,局面似乎还在可控范围内,云南白药继续在王明辉等原管理层的带领下运转,业绩保持稳定,明星产品白药牙膏、创可贴等依然占据市场头部位置。
然而,渐渐地,陈发树开始显露他对实业经营缺乏耐心的一面。他不懂医药,也不关心中药研发,却极力推动公司加大证券投资力度。
在他的影响下,云南白药账面资金大量转向股票市场,尤其是重仓港股和中概股。
2019–2020年,公司投资收益一度占净利润近半,表面风光无限,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不可能始终顺利。
果不其然,2021年起市场行情突变,云南白药先后爆出炒股亏损近20亿元,2022年对万隆控股的投资再亏超11亿。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股价持续走低,市值蒸发严重。
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企业业绩明显承压的背景下,陈发树仍推动高额分红方案,三年累计分红超百亿,通过自身持股套现约30亿元,这一行为被不少市场观察者批评为“掏空上市公司”、“把国企当提款机”。
面对陈发树激进的资本操作,国资代表曾多次提出异议,但在“股权平等、投票决策”的混改架构下,却难以阻止其多项提议的通过。
2021年,云南白药原董事长、代表国资背景的汪戎和纳鹏杰相继辞职,被外界解读为陈发树已完全掌控董事会,没有人料到,仅仅三年后,情况会发生彻底逆转。
2024年5月,云南白药爆发震惊市场的“窝案”,包括原董事长王明辉在内的多名前高管,因涉嫌贪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被带走调查,陈发树与其子陈焱辉也牵涉其中。
在失联数日后,陈氏父子先后公告辞去云南白药一切职务,彻底退出管理层,其子陈焱辉更被曝出早已移居海外,留下陈发树一人在国内配合调查。
尽管他的数百亿资产尚未转移出境,但这位昔日的资本大佬,已然信誉扫地、跌落神坛。
值得一提的是,在陈发树退出之后,云南白药迅速宣布“彻底退出二级市场投资,不再炒股”,公司重新回归中药主业,聚焦研发、供应链与数字化升级。
后来,云南省国资委通过小幅增持,持股比例升至26.2%,重新拿回实际控制权,一段长达十余年的民资参与国企混改实验,以这样的方式戛然而止,令人唏嘘,也发人深省。
有人说,陈发树的故事更像一记警钟,不断警醒着后人,要时刻牢记:无论资本多么强大,都不能忘记对企业本分的敬畏,对国家利益的尊重。
归根结底,混改不是私有化的捷径,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治理,必须恪守边界、回归主业、重视共赢,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企业走向更健康的未来!
参考资料:
《云南白药,3名董事辞职!》,21世纪经济报道
《陈发树等三名董事辞职!医药巨头巨震》,上海证券报
《A股巨头宣布!百亿富豪父子,突然辞职!》,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