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和欧洲,通过制裁、设定油价上限、冻结个人资产等手段,力图削弱俄罗斯通过能源收入资助战争的能力,但效果却远未达到预期。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俄罗斯的能源产业,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铀矿的出口,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能够在困难中保持相对稳定。其次,今年,美国的态度较为冷淡,似乎并未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过去两年,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在入侵初期经历了短暂下滑后,已逐步回升,目前每天依然能从全球买家那里获得约6亿美元的能源收入。尽管俄罗斯炼油厂爆发火灾的画面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欧美国家似乎并未下定决心采取彻底切断能源收入的措施。或许因此,欧盟制裁特使戴维·奥沙利文本周一前往华盛顿,与新团队商讨更有效的对策。尽管欧洲国家历来反对通过“次级制裁”来逼迫第三国,欧盟目前也在考虑这种方式,以期对俄罗斯施加更大压力。
然而,欧洲深知,单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达到目的。外界普遍认为,只有采取更强烈的措施,才能迫使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进而让普京回到谈判桌前。对此,芬兰非营利机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分析师佩特拉斯·卡蒂纳斯持悲观看法。他认为,若没有美国参与且不实施次级制裁,俄罗斯的能源收入难以遭遇实质性打击。他进一步表示:“我确信我们已经错失了最佳时机,各方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犹豫不决。”
问题的核心在于:俄罗斯依赖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生产、开采与出口。尽管西方国家采取了多种制裁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首先,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银行和能源公司进行了制裁,试图切断资金来源,但俄罗斯已经熟练地规避了这些制裁,且制裁的范围和力度并不够全面。其次,像奥巴马政府在2014年开始实施的技术管制,限制了俄罗斯油气田所用的先进技术,但这一措施对当前的能源生产影响有限。第三,类似欧洲的做法,西方国家也曾查封涉嫌运输非法俄罗斯石油的船只。然而,这些措施也未能取得决定性成果。第四,特朗普政府则对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印度,征收了次级关税。虽然这些关税从上月底开始生效,但效果尚不明显。
此外,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之一中国,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远超印度。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军力和核武库,还能在全球贸易谈判中施加巨大影响力。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推进与中国的天然气进口交易,这被普遍认为是削弱欧盟制裁效应、帮助莫斯科继续实施其北极管道计划的手段。
问题还不止于此。欧盟内部,匈牙利长期利用否决权,阻碍了制裁的持续推进。一位欧洲能源界的资深人士表示,欧盟27个成员国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致,可能要等到2027年后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与此同时,乌克兰也在通过加强无人机空袭俄罗斯炼油厂来打击其能源生产。虽然这些空袭在过去几个月达到了高潮,导致一些炼油厂着火,但专家认为,俄罗斯炼油产能的短期瘫痪对整个局势的影响有限。尽管这会让俄罗斯军方和民众生活更困难,但不足以致使克里姆林宫的财政大幅缩水。
这些困境的根源,最终还是指向了美国。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内,曾通过制裁威胁普京,甚至有参议院草拟了一项严厉的法案,旨在直接打击俄罗斯通过石油出口获取的资金。但尽管有过峰会讨论,且俄罗斯方面也有六个月的拖延,特朗普始终未能采取实质性行动,而参议院也在他的指示下搁置了相关法案。拜登政府在任期内对俄罗斯的“影子船队”实施了最后一轮制裁,但自此之后,美国便没有再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
卡蒂纳斯指出:“如果美国能够积极介入‘影子船队’问题,制裁的效果将会更大。”事实上,美国有很多手段可以加强制裁力度,包括动用被冻结的近3000亿美元俄罗斯央行资产,彻底将所有俄罗斯能源公司排除出全球金融体系,甚至追踪并标记俄罗斯庞大的“影子船队”。然而,令欧洲乃至美国部分人士感到沮丧的是,在战争持续至今,仍未找到一种能够彻底切断俄罗斯能源收入的“致命开关”。
这场持续已久的经济博弈中,西方的制裁手段似乎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俄罗斯在能源出口上的韧性依然坚固,全球经济博弈的关键,依然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