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市(简称蒙市),除私人资助的图书馆外,蒙市170多万人口拥有超过100个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大约一两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蒙市西山区韦斯特社区的公共图书馆在我公寓附近,步行十五分钟即达。图书馆功能配套齐全,阅读环境舒适,甚至还拥有一个热带植物温室,馆藏也非常丰富,据查该馆有超过20万册书籍和4万张明信片藏品。
韦斯特公共图书馆占地300平米,有三层,陈列书籍以英法读物为主,也有少量西班牙语、汉语书籍。其中,报刊区有八个书架,七个书架的上三层为最新杂志的陈列,下层是往期杂志,数了数,每个书架上有27种不同杂志陈列,七个书架就有189种杂志,令人眼花缭乱。第八个书架是各类报纸的陈列,大概有20来种。
这真的挺震撼的。在国内很多耳熟能详的杂志已经看不到了,大家的阅读习惯从纸质转移到手机上,以报刊为例,从业者都在哀鸣“纸媒已死”的时代里,为什么加拿大本地还有这么多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杂志“活着”?
首先是政策给力。2019年,加拿大联邦出台《在线新闻法》,直指数字时代的核心矛盾——谷歌、脸书等科技巨头占据80%的数字广告收入,却未对新闻内容生产者给予合理补偿。该法案通过构建数字内容交易架构,迫使平台为新闻链接支付报酬,为纸媒开辟了重要的收入渠道。
同年魁北克省政府出借500万加元,为本地多家报纸争取到转型时间窗口,避免了新闻生态的毁灭性崩塌,这种定向扶持并非个例。目前,加拿大最大日报发行商邮报传媒虽面临营收压力但仍维持着稳定运营,老牌传媒集团拥有着屡获殊荣的记者团队,每周能触达百万加拿大人,令人鼓舞的是,隶属于该集团的《太阳报》在转型后订阅量翻倍。《多伦多星报》关闭了旗下免费通勤报,保持在社会热点问题持续发声,维持其在加拿大的媒体品牌力,呈现出对纸页坚守和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拓展。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报纸在完成数字化转型后,并未抛弃印刷业务,而是将纸质版定位为“内容母船”,衍生出网站、APP等多元产品互补的运营模式。
《麦克林》《加拿大生活》《Elle Canada》等主流杂志广告收入依然占比可观,据Owlery数据,2024年《麦克林》的年收入估计在500万加元至2500万加元之间;《加拿大生活》的年收入在2500万加元至5000万加元之间;《Elle Canada》年收入为2300万加元。而《单片眼镜》(MONOCLE)不仅拥有杂志,还拥有电台、博客、实体零售店、咖啡厅以及服饰品牌等,构建起庞大的媒体生态。
此外,据观察,加拿大报刊售卖渠道较多。盖特威报刊亭是加拿大较为知名的报摊连锁品牌,在办公楼、购物中心、公共场所和地铁站都有分布。加拿大多数便利店也会在店内设置专门的区域售卖报纸和杂志。大型连锁书店和独立书店、烟铺、大型超市、咖啡馆在其收银台附近或专门的文具区,也会有当地和全国性的报纸杂志出售。
我在蒙市的街角报亭、咖啡馆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空气中飘着黄油和酥皮的香气,是刚出炉的可颂或焦糖蛋挞,小憩的人们在享用咖啡或点心时,翻着手里刚买的杂志或报纸,这种与生活方式的深度绑定,让纸媒超越了普通商品属性。纸质品在蒙市还形成了二次利用的生态——很多家庭常用旧报纸包裹厨余垃圾,仿佛这是一包体面的有文化的厨余,这种环保用途意外提升了报纸的实用价值。
我还观察到在公园里,尤其是夏秋季,很多年轻人喜欢躺在草地上看书,这种休闲方式看起来很惬意,让身心放松。前面提到的韦斯特公共图书馆就位于社区公园内,借阅方便,图书馆还设有“一元书区”,可以仅用一加元钱买走一本八成新的书(新书价格一般是20加元左右)。人们很方便得到想看的书,然后带到公园里享受阅读时光。丰富完善的图书馆分布,每周都有十分丰富的主题活动,全部是开放且免费的,用国内自媒体博主的话说,这是“0元享受的顶级教育资源”。有报告显示加拿大人的平均阅读时间比全球平均水平多21%,此言非虚,很多加拿大人的背包里都有一本书,他们时常在候车、坐车时很自然地拿出来阅读,形成了加拿大浓厚的阅读文化氛围,这是从小培养甚至代际传承下来的文化根脉。
在全球纸媒式微的浪潮中,加拿大纸媒没有出现断崖式衰退,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但所谓的纸媒的“不死神话”也并非是逆势增长的市场奇迹,而是其在转型中成功守住了核心价值,至少我们还能看到那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