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没有成功,华为只是在成长。
想一想,什么叫成功?历经九死一生后还能不断发展,这才叫成功。
按照这个标准,大多数企业都是不合格的。大浪淘沙,80%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掉,企业的寿命要么是三五年,要么是十来年。
还有18%的企业会受限于创始人,真正能够摆脱“成败系于一人”局限性的企业并不多。
任正非从43岁开始创办华为,他在华为初期就在有意识地构建集体奋斗的机制和文化,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华为基本是实现了“无为而治”,任正非早已不需要参与公司的管理了。
他是通过自己的总裁办邮件和讲话对公司施加影响。思想权和文化权才是企业最大的管理权。
红蓝对决:华为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必须说任正非太有战略思想了!
这四个字也是任正非解决困难的顶级心法。
一流的头脑就是可以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并行不悖。老方说这跟古人太极的哲学理念相通,一条黑鱼和一条白鱼本是相反,但它们却构成了矛盾又统一的和谐体。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了活力和成长。这个世界是变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世事无常,生死、贵贱、荣辱、成败、苦乐、得失等都在互相转化,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企业也是如此,时时是在内外的矛盾之中,要么是在矛盾中发展,要么是在矛盾中死亡。
从这个层面来说,困难、变化和问题都是企业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否则企业又如何提升能力,持续迭代呢?
战略的核心是能力与目标相匹配。
黑鱼和白鱼,方生方死,红蓝对决,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只有成长没有成功。日夜轮转,我们每天都是一部分的自己死亡,一部分的自己生长,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企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也是如此。
矛盾是动力,华为强调“红蓝对决”就是思维的碰撞,从反对的意见来构建战略成功的基础,没有反对就没有修正,一个老板要是从来都是刚愎自用,那可能一次错误就一败涂地了。
企业在市场上的失败,表面看竞争对手太强太有手段,本质上还是自己的内因——堡垒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外部的压力只会压强。
所以内部适度的对抗,甚至斗争都是合理的,应该的。比如华为造车的战略决策,内部就有不同意见。
但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争执也是为了决策的理性和正确,以提升能力、构建战略实现的基础为目标。总之,就是为了打胜仗。
永远有问题和困难,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说红蓝对决,意思是自我反省,克己复礼,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比如企业遇到经营难题,管理难题,要么是不赚钱,要么是人员矛盾,怎么办?成长是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这就是以自己的能力提升为核心,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关键的那个点,聚焦主要矛盾,对准一个城墙口饱和攻击。
企业赚钱难,那就看是产品竞争力不足还是营销方法不对,如果是前者那就认真打磨产品,以满足部分客户的主要需求为方向,而如果是后者,那就找专业人士看如何精准找到自己的客户群体,用什么办法打动客户。
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个大原则。
思维的根本法则就在于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在任正非眼里,竞争对手都是友商,彼此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否则华为就成了独霸天下的成吉思汗,不利于商业生态环境的繁荣,容易被群起而攻之。
所以为什么不能合作共赢呢?
古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都是一体,你又何必把竞争对手当成死敌?还是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竞争也是为了发展,大家可以一起做大增量利益,共谋商业版图的拓展。
化友为敌是愚蠢,化敌为友是本事。同样的道理,化危为机,化害为利,化被动为主动,这才是企业家的能力和风范。
一件坏事的发生往往是有弊有利,一件好事的发生往往是有利有弊,比如我们看华为跟思科的官司,以及鸿蒙等的发展,都说明坏事确实可以变成好事,问题、困难和阻碍也能变成踏脚石。
最后,老方说任正非、华为的经验确实称得上宝藏,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值得我们长期学习,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