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柬埔寨某集团持有的150亿美元比特币遭美方查封事件引发广泛争议。美方以“监管”为由没收加密货币的举动,被质疑为变相“诈骗”——若加密货币可被完全追踪监管,其“加密”属性便名存实亡。此举暴露出虚拟货币在强权面前的脆弱性:所谓“去中心化”“匿名性”在现实权力面前不堪一击,一旦触及特定利益,资产安全便毫无保障。
分析指出,虚拟货币的价值高度依赖稳定环境,在战乱、信用崩塌或恶性通胀下,现金、黄金、粮食等实物资产才是真正的“硬通货”。历史上,能源短缺可能引发局部冲突,而粮食与水源危机则可能动摇社会根基——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任何武力威慑都难以压制人性求生的本能。此次事件也令部分海外资产持有者警觉:当外部掠夺无门时,内部资产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前相关地区便通过立法限制虚拟货币交易,提前规避了此类风险。
反观部分国家,曾大肆宣传比特币“匿名”“不可追踪”的特性,试图诱导其他市场接盘,如今自身债务承压,转而将“养肥”的资产收割回血。这种操作模式,无疑给全球投资者敲响警钟:任何脱离实体支撑、受制于他国规则的虚拟资产,都可能成为强权收割的“待宰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