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总结一下这几年中美之间交手过招的情况。2019年的春天,特朗普政府挥舞着关税大棒砸向中国,像个街头混混找碴儿——“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也没惯着,反手就是“600亿美元商品回敬”。
这场“贸易战的开胃菜”,让全球产业链像坐了过山车:东莞的玩具厂老板盯着汇率表叹气,芝加哥的农场主对着滞销的大豆骂娘,连华尔街的分析师都得熬夜改模型——“原来贸易战不是‘谁先眨眼谁输’,是‘谁的抗揍能力强谁赢’。”
第一阶段(2019-2020):贸易战的“定点打击”——华为成了“出头鸟”
贸易战没打疼中国,美国转而把枪口对准科技。2019年5月,华为突然被列入“实体清单”,像被学校贴了“禁止入校”的告示——谷歌暂停安卓系统授权,英特尔停止供应芯片,连台积电都不敢给它代工了。更绝的是,加拿大警方在温哥华机场扣押了孟晚舟,理由是“涉嫌违反对伊朗制裁”,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项庄舞剑”。
华为的反应像个硬气的老炮儿:“既然你们断粮,那我们就自己种。”2020年,华为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虽然初期像个刚学走路的孩子,但至少不用再看谷歌脸色;Mate 40系列手机搭载的“麒麟9000”芯片,成了当时安卓阵营的“性能天花板”——哪怕台积电只给了最后一批产能,华为也把它用到了极致。
这一年,中美博弈的剧本变了:从“比谁的市场大”,变成了“比谁的技术硬”。
第二阶段(2021-2022):科技战的“主菜”——芯片成了“卡脖子神器”
拜登上台后,把“科技竞争”升级成了“系统性打压”。2021年,美国牵头搞了个“芯片四方联盟”(美日荷韩),像个“反华小圈子”,目标就一个:“把中国的芯片产业锁死在低端。”荷兰ASML的光刻机成了“禁运品”,哪怕中国企业愿意出三倍价钱,也买不到最先进的EUV机型;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更狠,要求拿到补贴的企业10年内不能在中国建高端芯片厂——这不是“限制”,是“要断根”。
这时候,TikTok成了“躺枪的孩子”。2022年,TikTok CEO周受资坐在国会听证会上,像个被老师训的学生:“你们是不是给中国政府送数据?”“你们是不是诱导美国青少年沉迷?”周受资穿着西装,一脸诚恳地解释:“我们的数据存在美国,由第三方公司监管;我们有青少年模式,还能限制屏幕时间。”
但美国议员根本不听,像一群找借口揍人的流氓——“不管怎样,我们就是想禁你。”最后,TikTok没被禁,但得接受更严的监管,像个被家长盯着写作业的孩子。
第三阶段(2023-至今):全方位博弈的“满汉全席”——从新能源到AI的“全面开战”
2023年,比亚迪的销量超过特斯拉,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老大。深圳的比亚迪工厂里,机器人手臂像蝴蝶一样翻飞,每3分钟就有一辆车下线;柏林的街头,比亚迪Atto 3成了网红车,德国车主对着续航里程竖大拇指;甚至在特斯拉的老家美国,比亚迪的元PLUS也开始卖得火——马斯克气得在推特上骂:“比亚迪的车像个玩具!”但消费者不买账,因为“玩具”比“奢侈品”更划算。
这一年,AI成了新的“角斗场”。OpenAI推出GPT-4,能写论文、编代码、甚至模仿莎士比亚;百度的文心一言也不示弱,能生成中文诗歌、做数学题、帮企业写文案。微软把GPT塞进Office,变成“Copilot”,像个“智能秘书”;阿里的通义千问则钻进了淘宝,帮商家写直播脚本——“亲,这款衣服的卖点是‘透气’,要不要加句‘夏天穿像没穿一样’?”
地缘政治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2024年,美国售台“爱国者-3”导弹,中国立刻在台海举行“联合利剑”军演,战机贴着台湾岛海岸线飞行,军舰在台湾海峡游弋——“别以为有美国撑腰就能搞‘台独’,门都没有。”南海方面,美国的航母编队像个“搅屎棍”,时不时来“自由航行”,中国则用“海上民兵船”围成圈,像一群保安盯着闹事的醉汉:“再瞎晃悠,就把你围起来!”
演进特点: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的“升级打怪”
这五年,中美博弈的剧本越写越厚,特点也越来越明显:
一是“战场扩大”:从贸易到科技,从经济到地缘,从线上到线下,像一场“全面战争”。
二是“角色反转”:美国从“主动进攻”变成“被动防御”,中国从“被动应对”变成“主动反击”。比如,美国搞“芯片联盟”,中国就搞“国产芯片替代”;美国禁TikTok,中国就推“抖音海外版”;美国卖台武器,中国就搞“军演常态化”。
三是“多边拉扯”:美国拉着欧盟、日本、韩国搞“小圈子”,中国则通过RCEP、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扩大朋友圈——“你有你的盟友,我有我的伙伴,谁也别想孤立谁。”
未来展望:科技是核心,韧性是关键
接下来的几年,中美博弈还会继续,但重点肯定在科技和地缘:
科技方面,芯片、AI、新能源会是“三大战场”。芯片领域,中国的“中芯国际”正在研发7纳米光刻机,“华为”的“麒麟9010”芯片也快出来了;AI领域,中国的“百度”“阿里”“腾讯”会继续跟美国的“OpenAI”“微软”“谷歌”较劲;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会继续占领全球市场。
地缘方面,台海、南海会是“热点中的热点”。美国肯定还会卖台武器,中国也会继续“军演”,但不会轻易动手——“打台湾容易,但得考虑后果,比如美国的制裁、全球产业链的断裂,所以还是“围而不打”更划算。”
民间交流则是“压舱石”。虽然美国限制中国留学生,但还是有很多中国学生去美国读科技;虽然美国企业撤离中国,但还是有很多美国公司留在中国——“生意归生意,政治归政治,民间的韧性比政府的口号更管用。”
结语: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
中美博弈像一场“马拉松”,不是“谁先跑到终点谁赢”,而是“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赢”。中国有14亿人口,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强大的韧性,肯定能坚持下去;美国有强大的科技,有丰富的资源,也不会轻易认输。
但不管怎样,这场博弈总会有个结果。就像深圳的工厂老板说的:“不管美国怎么搞,我们还是要做产品;不管中国怎么应对,美国还是要卖东西。这场博弈,说到底,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最关键。”
是啊,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