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董明珠的视频,就纳闷她跟雷军是怎么回事,按道理来说哪怕两家公司的产品有竞争也用不着老大出来撂狠话,毕竟两人的江湖地位都已经很高了。
后来我去了解了他们的过往后才晓得不是什么私人恩怨,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现在我们就捋一捋。
一切都要从一张图说起。
2013年12月12日,在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董明珠和雷军都获奖了,现场还有马云和王健林,主持人就放出一张图:如果从工厂的数量来说,小米是0,格力是9。员工数量小米是0,格力是七万以上。专卖店小米是0,格力是三万以上。营业总收入小米是300亿,格力是1007亿。
马云对此说了一句话:如果小米23年以后,还能够拿这张图那才叫本事。
这里就有个虚实之争。从这点来说,董明珠和雷军之间的故事是中国商业世界的一个鲜活样本。
在那天现场,董明珠就提出质疑,“如果全世界的工厂都关掉了,你还有销售吗?”而雷军表示现在强调专业化分工,做工厂的人专心把工厂做好,做产品的人专心做产品。
两人都对自己的模式很有信心,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的“10亿赌局”:
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五年。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
董明珠说,“要赌不是 1 亿,我跟你赌 10 个亿。”
小米一年时间从一百多亿做到三百多亿,这种增长速度很让人震撼,但董明珠确信自己会赢。
时间来到2025年,12年过去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个赌局,会发现很有意思的变化。
1、截至2025年10月,小米之家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总数约为17000家(2021年突破1万家),其中汽车类门店超过300家。
2、小米的大型智能工厂有了三个:手机、汽车和智能家电工厂,其中智能家电工厂6.5秒就能下线一台高端空调,峰值年产能可达700万套。
3、小米全球员工近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占四成以上。
4、小米2024年全年营收3659亿元,2025年预计还要增长很多。
所以小米早已不是一家“线上公司”了,小米现在是一家以智能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小米集团合伙人及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的投产标志着小米完整打通了“设计 - 研发 - 生产 - 验证”的产业闭环,小米大家电将在5年内冲刺千亿规模,目标是到2030年跻身国内家电头部品牌阵营——董明珠恐怕在跟雷军打赌的时候没有想到两家公司竟然会在空调这个产品上形成竞争。
从空调市场份额来看,美的、格力和海尔稳居头部,而随着小米强势崛起,全力打造“人车家全生态”,把家电跟手机和汽车并列为战略业务,那就意味着美的、格力和海尔将会承受小米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不知道谁的位次会因之改变。
没有绝对的实体经营和虚拟经济,线上和线下融合,虚实结合才是大势所趋。
2013年的小米和2025年的小米截然不同了,那时候小米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轻资产——没有工厂则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没有渠道和零售店则可以采用互联网的电商直销模式。如此就去掉了渠道成本、店面成本、销售成本,效率更高。
其实在“10亿赌局”之后的一两年,雷军就意识到小米忽视了线下,用户体验非常重要,还有大量的消费者是不在网上购物的,如果小米只做线上无疑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小米开始推进新零售,开设小米之家。
另外关于营销的问题,雷军当年就指出了两点:1、最好的团队就是最好的营销;2、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营销。
现在看来还是马云目光长远,“数字经济,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强大的支撑是没法走出来的。所有的数字都是因为有实体,只有实体成长了,数字才会好看,这些数字才是扎实的。”
在他看来,光强调虚拟经济或实体经济都太偏颇了,新经济就是虚实的结合,只有虚和实的完美结合,才能作为新经济。否则就是垃圾经济,肯定会倒下来。
2025年还有很多人在痴迷于营销和流量,但他们忘了营销是很容易学的,流量获取不难,难在转化,如果没有核心价值就不会有核心竞争力,所以做生意不能本末倒置。
总之,线上和线下不是谁颠覆谁的问题,而是相互融合,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追求。最后对企业而言,成长性其实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