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知名经济学家杜帅在接受北京财经频道专访时谈了他对“十五五”的一些个人看法。作为连接“十四五”开局基础与“十六五”冲刺2035年目标的“中继站”,2026至2030年的“十五五”时期,承载着三重关键历史功能,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发力阶段。其“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绝非简单的时间衔接,而是贯穿时间、改革、全球三大坐标的战略节点。
三重坐标下的战略定位:不可或缺的关键五年
杜帅认为,在时间坐标上,“十五五”是检验前期发展成效、为后续加速积累动能的“唯一观测期”与“最后换挡期”。这五年间,2029年需完成新中国成立80周年改革清单,直接为2035年第一阶段现代化目标铺路,缺失这一环节,整个现代化进程或将面临断档风险。 从改革坐标来看,“十五五”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300多项重大改革任务的“竣工节点”。杜帅将其比作“五年工期表”,2026至2027年需完成改革“主体工程”,2028年底开展“压力测试”,2029年实现“对账销号”,确保改革任务从纸面落地为实际成效。 在全球坐标中,这五年是中国同步全球规则重构的“窗口对冲期”。当前国际贸易、数字治理、绿色金融规则正密集定型,“十五五”期间能否将国内制度型开放成果转化为法律法规,直接决定中国在CPTPP、DEPA等国际规则竞争中的席位归属,错过这一窗口,未来接轨成本与时间代价将大幅增加。
产业发展核心:以“价值导向”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对于公报反复强调的“实体经济”与“制造业合理比重”,杜帅明确指出,这绝非追求产能规模的简单扩张,而是以“产业链价值”为核心的科学布局。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7%,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高水平,过高易加剧资源环境压力,过低则会削弱经济抗风险能力。 “合理比重”的关键在于摆脱“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聚焦核心零部件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上下游协同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杜帅用“大树生态”作喻: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先进制造业是主干,实体经济是根基,“合理比重”就是要避免服务业“空心化”挤压制造业,同时防止制造业“低端化”拖累整体升级,最终实现“主干挺拔、枝叶茂盛”的产业生态。
治理理念升级:“人民至上”贯穿全生命周期发展
杜帅认为,公报将“人”置顶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以人民为中心”升级为“人民至上”的治理信条,具体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其一,“投资于人”成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与高铁、5G、算力中心同等重要,财政投入将更偏向民生需求,通过完善普惠托育、推进分级诊疗等举措,增强民众的实际获得感。 其二,改革构建“人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二十届三中全会300多项改革任务中,120多项直接覆盖“出生-教育-就业-养老-临终”关键环节,且均设定可量化、可追责目标,如破解“择校难”、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让“美好生活”从口号转化为可检验的政绩标尺。 其三,推动人口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化。面对外部风险、内需收缩、人口增长放缓等挑战,“十五五”将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让进城农民等群体真正“融得进、留得住”,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经济长期向好:三大优势筑牢发展底气
针对复杂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杜帅明确表示,“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核心支撑源于三大优势的持续发力。 超大规模市场与完备产业体系构成的比较优势,是发展的坚实基础。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的市场,既能摊薄研发与物流成本,又能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占全球28%的制造业规模与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全球鲜有国家能及。 后发优势为产业升级提供捷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直接对接前沿技术,结合国内市场实现创新突破。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就是典型例证,中国起步虽晚,但目前光伏、风电的技术与产能已位居全球前列。 科技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持续凸显。研发人员总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460多万个5G基站、60%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产业升级提供硬支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如工业互联网可使传统工厂效率提升2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杜帅强调,尽管“十五五”时期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期,持续深化改革、做强产业、做实民生,中国经济必将在现代化轨道上稳步前行,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坚实基础。
下一篇:RWA如何成为酒店融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