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街道提升资源利用价值,让“冷”资产变“热”财富
随着城西的化工企业按下了“清零键”,经济增长的压力接踵而至。为解决各涉农社区长期合同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城西街道充分激发各类资源共振活力,把“冷”资产变成“热”财富。
一、下定“铁”的决心,规范清退长期合同
因历史发展局限,部分社区签订的长期合同增长率较低,严重拖慢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踏破门槛,以“温度”赢得理解。建立例会制度,对各涉农社区10年以上的长期合同进行逐个清、逐个过。对承租户多次上门,耐心解释长期合同的不规范、不合理,以恪尽职守、尽心为民的态度取得承租户的理解与支持,完成了十余份合同的重新签订。撕破脸面,以“力度”联合推动。对不愿配合的“老赖”,司法所、驻村律师及时上门协助依法解决争议,指导各社区对承租户规范出租价格、确定增幅比例,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法不徇情,以“强度”解决难题。对拒不配合的承租户全面启动调解、诉讼程序,通过法律调解、行政执法等多种手段,整改合同16份,追缴租金150万元。九龙、招贤等社区通过整改租金提升达到7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上涨。
二、拿出“拼”的血性,焕发“房东经济”活力
资产要素的闲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村集体收入提升放缓,还引发村民扒翻种植、乱堆乱放等问题,所以我们加大投资招引力度,打通经济发展“硬梗阻”。推动资产“增”。组织各村(涉农社区)对闲置土地、厂房进行排查,共梳理闲置资源34处,通过土地流转、发包租赁等手段,全年新增收益300万以上。助力项目“引”。立足于现有集体资产的盘活利用,集装箱街区先后引进萌宝驿站、金三顺烤肉、奇幻森林爬行馆等6家商户入驻。逐步淘汰天泰制衣厂、新治化工厂等落后产能,每年增收超125万元。建章立制“推”。制定《激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标九项机制》,通过目标激励、培训激励、容错激励,提升社区干部、致富能人、农民党员的内生动力,为提高经济收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不断探索出提升资源利用率的新路径。
三、激发“强”的斗志,打造幸福民生工程
为补齐基础设置短板,综合运用闲置土地推动游园、阵地建设,按下发展“加速键”,绘制幸福底色。造景设园,提升绿的品质。对站前路与江洲北路西北交叉口打造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游园,配备休闲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去处。围绕站前路节点,打造12亩渔行水村社区体育公园,让知青路沿线征收地摇身变为绿色“口袋公园”。建设阵地,营造红的氛围。持续提升党建文化氛围,依托渔行水村社区邮电学校旧址,充分挖掘水村文化底蕴,打造渔水文化体验馆,完成体验式党建空间打造,实现空置房屋向红色教育阵地的完美蜕变。提质民生,擦亮黄的成色。合理利用闲置资源来提升民生福祉。利用河堤闲置土地栽树造林,全年实现绿化面积300余亩。盘活社区闲置边角地,新建近700平方米的停车场,增加停车位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