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与生物医药的双向赋能
当下,生物医药行业正在往智能化、数字化、创新化转型升级,而这一领域专业壁垒高、数据处理难度大,复合型人才紧缺……当AI遇上多组学,未来生命健康发展会有怎样的可能?
面对时代的“出题”,张江孵化器孵化企业上海惠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研生物”)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崔健成为“答题者”之一。
他认为,AI算法可以大幅减少多组学数据的维度,让基因疾病的诊断变得更加快捷;AI+多组学还可以辅助医生对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组学分析,使其能够精准掌握肿瘤所具备的基因特征,并由此选择最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此外,AI可以识别潜在的药物靶点,大大提高生物医药研发效率。
而布局前沿技术赛道,正是科技企业保持生命力的秘诀之一。在AI和基因组学领域,能够脱颖而出的公司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专注于AI的工具提供商,另一类是专注于AI的生物制药公司。
惠研生物正是前者。
“AI+多组学”风起,创新企业相继布局
1986年,美国遗传学家Thomas H. Roderick提出基因组学概念。基因组学,即是对生物体所有基因进行集体表征、定量研究及不同基因组比较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
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前,人们通常针对单一因子进行研究,但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功能是由诸多基因、细胞相互配合,形成复杂的通路乃至网络完成的。
基因组学的诞生促使人们将所有基因视为一个整体,用整体视角来研究它们。“正如一个公司,需要设计部门(基因)、制造部门(蛋白质)、通信部门(RNA)等形成合力,才能正常运转。”崔健解释。
“组学”概念也由此扩大: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一起构成了系统生物学的组学(omics)基础。
想研究哪些基因在什么条件下参与了哪个功能,基因之间又是怎样配合的,就需要全面洞察多组学的本质。
200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和赛莱拉生物技术公司分别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立即引起全球关注。
此后几年中,计算科学、AI技术的发展让同步处理大量数据成为可能。科学家只需找到合适的样本,就能通过高通量的测序与分析技术对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精准医学由此掀起了一波浪潮,一批基因检测公司相继成立。
惠研云产品图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2010年,崔健创立了惠研生物。经过多年的行业积累和沉淀,惠研生物研发了真正无代码、开箱即用、容纳百万算法和千万数据集、计算无感知的AI生命科学数据解决方案——“惠研云”平台。通过AI将生物大数据、繁杂的算法和模型与真实世界大数据紧密联系在一起,“惠研云”面向生物医药全领域科研与产业需求,为科学研究、精准医学与新药研发三大领域赋能,有效解决生物医药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的难题,实现真实世界数据的价值传递和应用转化,从源头推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
三大领域引领创新,加速落地
在学术科研领域,科研人员制定一份可靠的疾病研究路线图和目标识别战略需耗时数月,在数据搜索、收集和解释等方面更要投入大量资源。“以发表一篇SCI为例,科研人员大概需要300-500份有效样本量。”崔健介绍。
在AI+学术科研领域,惠研生物自主开发了BioGenius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可以将病患的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并通过无代码自动分析流程深度挖掘。数据分析全程可追溯、可重复、可验证,最大程度保证了数据挖掘的正确率和统计方法的准确性,更好地赋能重大课题基础研究方法创新,从而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无代码自动分析流程,意味着科研人员即使不懂AI算法也能够轻易上手,可以更简单、高效地完成研究。‘惠研云’通过无代码交互操作的方式,可以协助科学家们高质量地完成数据分析任务,并对代码计算任务和结果版本进行管理,让数据科学的潜力发挥在技术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上。”崔健解释。
惠研云落地应用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AI+精准医学领域,“惠研云”可为大健康与医学分子诊断技术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比如创新药企、医疗机构可在其帮助下对人体内肠道菌群进行基因组学分析,总结出一些疾病的致病风险点,防患于未然;或者对胚胎进行组学分析,在胎儿出生前预判其患有遗传疾病的可能性,并及时进行干预。
“‘惠研云’还可以最大程度挖掘多模态数据中的隐含信息,赋能医生从不同层面对患者疾病的整体情况进行精准画像。目前‘惠研云’可帮助医生进行6000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决策和预测。”崔健表示。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患者5年内相对生存率仅为40.5%。肿瘤早期的明确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惠研生物基于超4万名肿瘤患者、50多个癌种的大数据,对1500个病例数据进行训练,自主研发了cfDNA“血浆图谱”产品,仅需1次采血,即可检测出患者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癌变早期“分子变异”信号,提前预警50多种癌症风险及癌症来源的器官,为进一步的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向,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大大降低医疗支出费用。
例如肾细胞癌(RCC)是一种主要的恶性肿瘤,是肾癌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晚期肾细胞癌的肿瘤生长、转移和治疗反应被认为是受到肿瘤及其微环境(TME)调控的。临床上,许多RCC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癌症晚期或伴有转移,此时治疗变得异常困难。“目前,我们已与长海医院、新华医院、浦东公利医院等医疗机构展开相关合作,cfDNA“血浆图谱”通过对200多个RCC肾癌良恶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特异性97%,灵敏度99%。该‘血浆图谱’技术作为新一代液态活检技术,未来有希望代替组织穿刺,实现提前临床症状3-5年检测到肿瘤。”崔健介绍。
惠研云落地使用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AI+医药研发领域,AI可以大幅减少多组学数据的维度,帮助研究人员从复杂的生物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理解疾病过程,从而加速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
“惠研生物通过自动化机器学习平台,助力科研人员快速发现全新的先导化合物类似分子;在设计和预测临床试验层面,惠研生物也可以通过AI预测临床试验的成功率,识别试验设计的弱点,满足新药研发降本增效的目的。”崔健表示。
汇入张江,赋能医药产业升级
2023年5月,惠研生物入驻张江孵化器。缘何选择张江,崔健介绍:“众所周知,张江在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我们公司正是基于这两个领域进行业务布局,选择张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张江拥有良好的产业生态、浓厚的创业氛围,我们经常和楼上楼下的公司聊天交流,一起寻找潜在的合作机会。”
崔健并非第一个怀揣“AI智药”梦想来到张江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早在2022年,AI制药领域领军企业之一晶泰科技的上海总部落址张江,进一步发挥晶泰科技AI药物研发的技术优势和服务国内外药企的丰富经验,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图片来源:张江药谷)
时间再向前推,2021年,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以下简称“AI联盟”)成立。德睿智药创始人、CEO牛张明和张江的渊源,也源于此。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在张江AI制药赛道集聚。去年,在张江集团参与主办的2023张江AI智药论坛暨第三届AI研发创新论坛上,星亢原、天壤智能、哲源科技、睿智医药、维亚生物、腾迈医药、碳硅智慧、索智生物、剂泰医药、智化科技10家企业为AI联盟注入了新生力量。
“未来,我们也期待在张江,与更多的行业生态伙伴深度合作,实现AI与生物医药的双向赋能,助力更多创新药的诞生,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崔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