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这一年:降本、赚钱、座次重排
砍柴网
2024-04-10 22:06:26

原标题:互联网大厂这一年:降本、赚钱、座次重排

上市公司的年报,是观察公司经营的一扇窗。

随着互联网大厂陆续公布 2023 年年报,更多信息浮出水面,我们得以了解大厂最真实的一面,发现一些有趣的结论。

比如,腾讯是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阿里是账上现金储备最多的公司;京东的员工人数最多,公司收入最高,但利润率极低;网易赚钱最舒服,经营相当稳健;拼多多人效最高,员工数量只有美团的七分之一,但创造的收入规模已经接近美团。

这些不同指标呈现的细节,最后都融汇到市值这一个指标上。以下是目前中国市值排名前十的互联网公司名单。

榜单数据截至 2024 年 4 月 9 日收盘

这份排名有几个点值得关注:

阿里坠落。阿里的市值不仅被腾讯拉开差距,还被拼多多无限接近,并曾被短暂反超。前几天阿里元老蔡崇信的一份 " 反思式访谈 " 引发挺多讨论,他承认 " 阿里落后了 "。

理想挤进前十名单。理想是大厂名单中的新面孔,它曾不被看好,现在已是一家千亿营收的公司,市值是蔚来、小鹏之和的两倍。

没上榜的公司也值得研究。

快手消失了。快手上市后,市值一度超过 2000 亿美元,现在只剩 200 多亿美元。去年快手的营收破了千亿,公司也赚钱了,但市场不买账了。

滴滴也不见了。滴滴去年营收接近 2000 亿元,并首次实现年度盈利,不过滴滴从美股退市后,一直没在港股上市,所以没有市值参考。

另外,字节跳动还没上市,没有公开的财务信息,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市值排名是结果,更重要的是公司经营的细节和过程。我们结合大厂们的 2023 年年报,看看过去一年发生了什么。

千亿营收是一道分水岭

收入是一家公司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财务指标。著名的《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就是将收入作为排名的主要依据,简单粗暴。

从收入规模来看,中国前十大上市互联网公司名单如下:

数据来源 / 上市公司财报

京东是唯一一家营收过万亿的互联网大厂。这很好理解,京东是以自营为主的零售电商,卖出去的自营商品,都先在京东入账确认收入,导致营收规模很大。而且京东主营 3C 家电,客单价很高。这也是为什么,世界 500 强的第一名常年都是沃尔玛。

淘宝和拼多多属于平台电商,模式跟京东不同。商家的销售收入是自己的,平台的收入来自服务费、广告费等,所以收入规模会小一些。

阿里 2023 年收入 9275 亿元,仅次于京东。这其中有大约一半来自电商,剩下的来自阿里云、菜鸟、优酷、饿了么等业务。

腾讯的收入主要来自游戏和广告,2023 年营收 6090 亿元,排名第三。相比阿里和京东,腾讯的模式要更轻一些,也更稳定。阿里和京东在线下做了很多布局,建快递仓库、开生鲜超市,前些年阿里甚至在线下买了一堆实体,现在 " 新零售 " 退潮,有些资产就砸手里了,外界都在猜测阿里会不会卖掉盒马和大润发。

而腾讯这些年的主营业务一直没有变,微信始终是全民应用,游戏一直是现金奶牛。至于腾讯视频、腾讯云等业务,也都是线上模式。

靠售卖虚拟商品和服务,一年做到 6000 多亿营收,目前只有腾讯有这个实力。

京东、阿里、腾讯之外,其他公司自动被归入下一个档次——营收 3000 亿元以下。无论是卖手机的小米,卖车的理想,还是卖广告的百度,送外卖的美团,年营收都没超过 3000 亿元。

不过这条线很快会被突破。拼多多 2023 年营收 2476 亿元,而 2022 年只有 1306 亿元,以这个增速没有任何悬念;美团 2023 年营收 2767 亿元,今年突破 3000 亿元问题不大;小米因为有了造车业务,应该也会突破。

小米比较特殊。手机市场已经饱和了,过去几年全球手机销量一直在下滑,小米的营收连降两年,从 2021 年的 3283 亿元降到 2023 年的 2710 亿元。不过小米汽车开始交付了,拿了超过 10 万台订单。如果按每台车 25 万元的价格算,这 10 万台也能带来 250 亿元增量收入,让小米重回增长轨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雷军一定要造车。

这个前十的名单,有一条隐形门槛——营收千亿。

排在第十位的快手,2023 年营收 1135 亿元,这是它首次跨过千亿营收。2023 年也是网易首次营收过千亿,不过它只有 1035 亿元,排在快手之后,没进前十。

这里做一个论断,2023 年以后,互联网公司营收不过千亿,排不进榜单前十了。

我们再往回看市值前十榜单,会发现除了快手,携程也没进营收前十榜单。携程 2023 年的营收只有 446 亿元,远低于其他互联网大厂,但市值却比快手还高。因为携程是在线旅游赛道的龙头,疫情后行业复苏很快,前景广阔。携程 2023 年的业绩已经超过疫情前的 2019 年了。

年赚百亿起,互联网依然很赚钱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特点,早期很烧钱,靠亏损换市场,后期很赚钱,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就能赢者通吃。中国的互联网,竞争格局早已成型,头部玩家具备了规模效应,曾经亏钱的公司都开始赚钱了。

以下是 2023 年中国最赚钱的十家互联网公司:

2023 年,腾讯赚钱最多,净利润 1180 亿元,是唯一一家实现千亿净利润的互联网公司。

这些利润不是账面数字,大部分是真金白银。腾讯已经连续赚钱多年,过去四年每年净利润都过千亿。2023 年底,腾讯出手 100 多次,花了 494 亿港元现金回购自家股票,到年底公司账上还有 4034 亿元现金。今年,腾讯还要花大约 1000 亿港元回购,这接近它过去一整年的净利润。

腾讯 2023 年耗资 494 亿港元回购

阿里的变现能力不如腾讯,且波动较大,2023 年盈利 924 亿元。不过阿里是中国拥有现金最多的互联网公司,从 2020 年开始,它每年都在储备现金,2022 年超过 5000 亿元,2023 年更是达到 6530 亿元。

账上现金变多,一方面说明阿里前些年赚得多,家底厚,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资金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阿里在新业务上的探索变慢了。

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意外的是,拼多多的变现能力现在仅次于腾讯、阿里。2023 年拼多多的净利润为 600 亿元,相比 2022 年几乎翻倍,而 2021 年之前它还是亏损。从一台烧钱机器到赚钱机器,拼多多只用了三年时间,它账上的现金储备也比网易、小米、京东等公司都多。

需要注意的是,拼多多还处在投资扩张期。600 亿元的净利润,是在大力推动新业务的前提下实现的,它的海外业务 TEMU 正在全球范围跑马圈地,还没到变现阶段。这意味着拼多多的净利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拼多多跟其他巨头很不一样的一个点是,虽然公司赚钱了,账上钱很多,但既不回购也不分红,而是要继续投资,官方说法是 " 投资于长期价值 "。

其他的互联网巨头,近两年也基本都赚钱了,2023 年的盈利在 100 亿 -300 亿元之间。理想赚了 118 亿元,美团 139 亿元,小米 175 亿元,百度 215 亿元,京东 233 亿元,网易 294 亿元。快手和滴滴,也在 2023 年首次扭亏为盈。

这其中有两家公司值得关注。

网易是唯一一个跟 BAT 属于同时代,每年都很赚钱,市值还排在前五的互联网巨头。2023 年网易的净利润是 294 亿元,虽然比不上腾讯、阿里、拼多多,但盈利很稳定。把网易过去五年的净利润数据拉出来,平均数是 200 亿元。

网易是典型的闷声发财的公司。跟京东、小米等公司相比,它的收入规模不大,在行业里的存在感也不是太强,但很赚钱。过去几年网易的净利率基本维持在 20% 以上,公司市值也很高,而与它同时代的新浪、搜狐,早已被大幅拉开差距。

百度曾是赚钱最轻松的互联网巨头,把持着搜索引擎这个流量分发入口,赚得盆满钵满。但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原来的流量分发逻辑,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百度赚钱没那么容易了。

这几年百度一直坚持研发人工智能,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但业务还没到大规模变现阶段。百度能否再称王,关键要看 AI 大模型能给百度带来多大改变。

互联网增速放缓,降本、收缩、拼人效

过去两年,很多行业都感觉增长困难,互联网也不例外。2023 年,腾讯、阿里、网易、京东、百度的增速都只有个位数,小米是负增长。

如今回头来看,疫情刚开始的那两年,反而是互联网增长最迅猛的一段时间。我们用两个指标来进行论证。

首先是营收。

2019 年腾讯收入 3773 亿元,2020 年增长了 1048 亿元,2021 年又增长 780 亿元,但 2022 年是负增长,2023 年只增长了 545 亿元。看增长率更明显,2020 年高达 27.8%,2023 年只有 9.8%。

阿里的趋势也类似。2020 年、2021 年的营收增速为 31.8%、29.8%,2022 年降至 3.4%,2023 年是 7.3%。

网易从 2020 年到 2023 年,营收增速逐年下滑,2023 年降至个位数的 7.2%;小米 2020 年、2021 年的增速高达 19.4%、33.5%,随后两年都是负增长。

疫情初期,线下商业全面停摆,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社交全部转向线上,互联网迎来一大波增长红利,游戏、电商、外卖、广告等行业发展很快。

但这波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从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来看,流量红利已经衰退了,疫情导致的线上化只是暂时扭转了行业下行的趋势。所以当疫情结束,增长再次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的挑战。

其次是员工规模。

2019 年底的时候,腾讯不到 6.3 万人,2020 年招了 2.3 万人,2021 年又增加了 2.7 万人,总人数超过 11 万人。这是腾讯历史上员工规模最庞大的一年。

阿里在 2019 年有 11.7 万人,2020 年合并高鑫零售,总人数翻了一倍多到 25.2 万人,2021 年又增加了 7200 多人。

京东是所有互联网公司中人数最多的。2019 年京东有 22.8 万人,2020 年增加 8.7 万人,2021 年增加 7 万人,2022 年又增加 6.5 万人,总人数超过 45 万人。不过,这其中有 30 万是快递小哥。

其他互联网大厂,人员扩张的脉络基本类似:2020 年、2021 年疯狂招人,2021 年达到历史顶峰,2022 年、2023 年开始收缩,进行不同程度裁员。

降本增效成为互联网大厂的关键词。前几年扩张太猛,招人太多,现在业务增速放缓,用不了那么多人了。

这个时候人效就变得很重要。人效指的是单个员工为公司创造的收入。

在所有互联网巨头中,拼多多的人效是最高的,人均创收超过 1000 万元。作为对比,腾讯是 578 万元,阿里是 423 万元,理想是 398 万元,百度是 338 万元。

拼多多只有 1.3 万员工,是唯一一个不到 2 万人的互联网巨头。从 2019 年到 2023 年,拼多多的收入增加了 2000 多亿,公司人数只增加了 7000 多人。腾讯的收入也增加了 2000 多亿,但员工增加了 4 万多人,而京东增员超过 20 万人。

拼多多把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一个人当成好几个人用,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放眼未来,互联网公司要继续增长,要么在原有业务上找到新的增长点,要么探索新业务,发掘新的增长引擎。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小米和理想汽车。

从手机到汽车,是小米的一次换挡加速。2021 年雷军官宣造车,当年小米公司新招了 1 万多人,而 2019 年小米总共也就 1.8 万人。未来几年,小米的发展都要靠汽车这块新业务。

理想则是站在产业风口上,既有互联网基因,又借了新能源大势。随着新车销量提升,理想的营收规模几乎每年都是翻倍增长。这种跨越式的增速,传统互联网巨头很难再有了。

结语

中国互联网行业诞生以来,从 PC 到移动,再到产业互联网,每一轮技术变迁都会创造新的机会,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城头变幻大王旗,是过去二十年互联网行业的常态。

无论是市值榜,还是收入榜、利润榜,每年都处在变化中。这背后体现的是大厂战略、经营、团队的执行结果,以及大厂之间竞争优势的此消彼长。

下一个上榜的新贵,会在哪里呢?

来源:定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推进全球化战略,电池巨头欣旺达... 排队赴港上市A股公司名单将再添一员,7月2日,电池巨头欣旺达发布《关于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
山东神光:非农数据影响,黄金白... 山东神光:非农数据影响,黄金白银投资新机遇 非农数据,即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报告,是全球金融市场最为关注...
深挖巴蜀文化时代价值,成都设计... 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 “非常振奋人心!”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邮储银行App热推ESG产品吸... 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 唐曜华 实习生 姜博文近期债市震荡、股市站上3500点,部分“固收+权益”...
好消息!新一轮消费补贴要来了 7月9日 吉林省商务厅网站发布 《关于征集“政银企”联动开展 购车贴息政策实施金融机构的公告》 拟定...
蓝思科技港股首日大涨9%后跳水... 截至2025年7月11日中午收盘,蓝思科技港股、A股股价分别报收于19.20港元/股和22.74元/...
掌舵三年半,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商业银行董事长因到龄,辞去董事长等相关职务,是再正常不过了。 昨日晚间,...
下半年经济风口:科技引领,多元... 2025 年已悄然过半,在这半年里,全球市场风云变幻,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波动、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以及...
北京建筑企业启动主板IPO,多... 瑞财经 严明会 近日,多维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维联合集团)在北京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
朱慧获批担任中广核财务公司董事... 中国网财经7月11日讯 今日,深圳金融监管局公布相关批复,核准朱慧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广...
成华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姜... 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成都市成华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姜凯雯接受红星新闻记者...
英伟达市值一度破4万亿美元 人...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 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公司的股票价格9日在盘中交易中一度冲高至每股164.42...
航天电子跌0.20%,成交额4... 7月10日,航天电子跌0.20%,成交额4.42亿元,换手率1.34%,总市值331.58亿元。 异...
ETF今日收评 | 稀土相关E... 市场全天冲高回落,三大指数小幅上涨。从板块来看,稀土永磁概念股集体爆发,券商、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一度冲...
ESG年报解读|携程集团披露碳... 资料来源:携程集团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编者按:ESG年报解读为搜狐财经及价值公司100联合发...
地通工业更换券商重启IPO辅导... 瑞财经 王敏 7月11日,地通工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通工业”)在湖南证监局启动IPO...
飞书CEO谢欣称拿不下京东:大... 据晚点,在回答"有什么大客户是你一直想拿但没拿下来的"问题时,飞书CEO谢欣表示:"还是有的,比如京...
北京豪华公寓“量增价跌”、二季... 7月10日,仲量联行发布《2025年上半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回顾》。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北京办...
银行板块盘中走弱,浙商银行领跌... 7月11日,银行板块盘中下跌1.5%,浙商银行领跌2.64%,华夏银行、民生银行、青农商行、张家港行...
ETF盘中资讯|英伟达市值站稳... 或由于英伟达登顶4万亿市值,“AI 投资热”再升温!今日(7月11日),重点布局国产AI产业链的科创...
香港高息ETF受追捧,收益最高...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实施关税政策带来不确定性,部分投资者忧虑下半年股市波动,并希望寻求具备稳定现金流及...
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重组市... 来源:市场资讯 2025年已过半,距离“并购六条”颁布也过了9个月,这期间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焕...
24小时环球政经要闻全览 | ... 特朗普吹嘘政绩 继续施压美联储降息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科技股、工业股、纳斯达克指数创历...
原创 7... 欧盟雷霆风暴:7亿欧元走私案震动中欧贸易 凌晨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警笛声划破宁静,如同宣告一场风暴的...
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 截至中午收盘,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980022)涨0.96%,权重股中,汇川技术涨1.8%,科大讯飞...
华润、青岛、百威亚太:高盛下调... 【7月10日高盛下调中国啤酒行业今年销量及均价增长预测】7月10日,高盛发布研究报告,短期内对中国啤...
特朗普称赞英伟达股价 呼吁美联... 当地时间7月10日周四上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Social“真实社交”上发文,再...
1.1万亿ETF背后有个大坑,... 看到有新闻报道,南京的盛夏,金融圈的精英们挤满了深交所的会场。台上专家侃侃而谈ETF定投的种种妙处,...
瑞幸大股东或竞购星巴克中国股权 记者丨贺泓源 刘瑾睿 编辑丨张伟贤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继续推进中。 2025年7月9日,据多家媒体援...